那個人獨自照顧孩子至今不過幾個月,臉上的笑容逐漸消失。不但不滿意我的一舉一動,甚至變成討厭我的存在。在那個人身旁,我也感到非常心痛,變得越來越憂愁。但是在我知道那個人為什麼變了、為什麼那麼辛苦之前,我選擇一再容忍。
有一次,我小心地問那個人:「你太辛苦了,像是得了憂鬱症,還是心理生病了, 要不要去醫院看看,拿些藥回來吃?」結果那個人對我發脾氣,說自己不是憂鬱症,反倒怪我下班回家都不幫忙,家務事也做不好,看著就煩。那個人覺得我沒有反省自己的錯誤,卻急著將對方當成是憂鬱症患者。我想再說下去也只是不歡而散,便沒有繼續說話,但是如今回想起來,依然後悔當時沒有說服那個人去接受諮商或治療。
上文節錄自一對年輕夫妻的育兒日記。看似以丈夫的口吻,描寫太太沒有丈夫的幫助獨自照顧孩子,又受到產後憂鬱症所折磨的生活,然而實際上恰恰相反。這段文字摘錄自前議員張荷娜投稿在《韓民族》日報上的一篇專欄文章。張荷娜是一名女性議員,她以青年比例代表當選第十九屆國會議員。張荷娜筆下描寫的,正是她在結束產假後,回到國會的工作崗位上,而她的丈夫開始獨自照顧孩子的這段艱辛歲月。育兒日記中出現產後憂鬱症症狀的人,正是張荷娜的丈夫(我刻意將上文的「丈夫」改為「那個人」)。這篇文章接著寫道:
如果把產後憂鬱症的原因,歸結於產婦荷爾蒙的劇烈變化和身體上的變化,那麼杜里爸(張荷娜的丈夫)經歷的痛苦便難以解釋。產後憂鬱症的出現,不只是因為生理上的原因,也因為育兒造成的疲勞、睡眠障礙、壓力等生活上的變化與心理上的原因。根據福祉部「國家健康情報入口網站」資料,百分之八十五的產婦有過輕度的產後憂鬱, 而百分之十到二十的產婦曾出現重度的產後憂鬱症。換言之,杜里爸所經歷的感受,其實是大多數母親的親身經歷。
不得不獨自照顧孩子的處境,以及缺乏他人心理關懷的日常生活,是杜里爸出現產後憂鬱症的原因。產後憂鬱症是女性生產後的荷爾蒙變化造成的生理疾病,但這裡並不適用於杜里爸。在獨自照顧孩子的環境下,男性也會出現產後憂鬱症,顯然與女性荷爾蒙的問題無關。
現代精神醫學擅長利用各種研究和實驗,將許多社會結構性問題造成的個人心理異常, 歸因於生物學上的失衡。面對人類內在摸不到、參不透的奧妙宇宙,精神醫學卻試圖用血清素等幾種神經傳導物質來簡化問題。
想像一下,如果完全去除憂鬱症這類疾病,將會發生什麼事情?雖然憂鬱症衍伸出的醫療產業和製藥產業,已經達到天文數字的規模,難以想像消失後的情景,不過光是想像這個問題,就足以讓我們有某些東西失而復得的感覺。從某方面來看,也許憂鬱症等疾病名稱消失後,會有更多將人們從痛苦之中拯救出來的方法如雨後春筍般出現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