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心殿絕對是人們遊覽北京故宮時會駐足的地方。清代自雍正後,這裡便是皇帝最主要的辦公場所,批閱奏摺、與大臣召對,即便是清末的垂簾聽政,也是在這裡進行,在政治上的核心地位不言而喻。但人們投向養心殿的目光過於集中在政治,往往忽略它還是皇帝的寢宮,人們熟知的大量宮廷生活場景都發生在這裡。比如乾隆皇帝在此欣賞他最珍愛的古董、書帖;每逢大年初一在這裡舉行的明窗開筆 ;皇帝翻牌子的宮闈祕聞。
這個話題早已被人們熱議多年,而眾多不負責任的清宮戲,又為觀眾呈現出各種神奇的侍寢方式,很多民間傳說對此有各種豐富的渲染,弄得頗有儀式感。其中一個比較有代表性的場景是這樣:皇帝睡前要翻后妃的牌子,命其侍寢,被翻到牌子的妃嬪,去見皇帝前要一絲不掛,由幾名太監用一條大被子裹起來,只露出腦袋,然後一直抬到龍床,靜候皇帝到來。
這種說辭廣為流傳,相信大部分人在文學或影視作品中都看過這種場景,而且還會以「呂四娘刺雍正」的民間傳說為證據:雍正帝興文字獄時,江南名士呂留良遭掘墳戮屍,其女呂四娘喬裝為秀女,懷揣利刃,借侍寢之機,將雍正的人頭割下,以報一家之仇。此後,宮廷出於對皇帝安全的考慮,便開始上文提到類似「捲春餅」的侍寢方式。
對於宮闈祕聞,民間多不加考證,奇葩的豔史更容易受到歡迎,傳播範圍更廣闊。不過這種說法並非空穴來風,一些野史雜說確實對侍寢有過類似的描述,如《清宮詞》、《清宮遺聞》等,其中以《清代野記》的記述最為詳細,按該書中「敬事房太監之職務」一條:帝食畢,太監舉盤跪帝前,若無所幸則曰去,若有屬意,則取牌翻轉之,以背向上。太監下,則摘取此牌又交一太監,乃專以駝妃子入帝榻者。屆時,帝先臥,被不覆腳。駝婦者脫妃上下衣皆淨,以大氅裹之,背至帝榻前,去氅,妃子赤身由被腳逆爬而上,與帝交焉。敬事房總管與駝婦之太監皆立候於窗外。如時過久,則總管必高唱:「是時候了。」帝不應,則再唱,如是者三。帝命之入,則妃子從帝腳後拖而出,駝妃者仍以氅裹之,駝而去。
這段記載說的是皇帝每日在晚膳後翻牌子,有個太監專門負責去背后妃,等后妃到寢宮,還要從皇上的腳下爬進被窩。而敬事房總管和那位背妃嬪的太監還要留在窗邊聽,負責提醒皇上不可縱欲過度。待后妃侍寢完畢,再由那位太監負責把她背回去。此外,這篇記載後續還提到如果皇帝不想讓這名妃子懷孕,太監能透過按摩的土法避孕,因為太過荒唐,我就不予摘錄了。
民國初年,這個門路的「宮廷祕聞」比較多,但和以往清人筆記對宮廷生活的描述相比,內容水準有很大的差距。一八九八年經歷「戊戌政變」後,光緒帝被囚於瀛臺,宮廷已經有十多年沒出現過后妃侍寢的事情,大多數宮女、太監並沒有親身經歷。這類侍寢的說法多是一些宮女、太監道聽塗說來的,這些人本身沒有受過正規教育,沒什麼辨別能力,在宮裡當差的時代或身分,大多遠離帝后生活,平日之間搬弄是非的對話多是捕風捉影、添枝加葉,實質上和那種「三隻蝦蟆五個眼 」的市井傳聞差別不大,但因為是所謂宮裡傳出來的,更容易讓人採信。加上社會在經歷清末多年的反滿革命宣傳後,民間更容易接受一些被醜化的宮廷奇聞,讓這樣的說法很有市場。像《清代野記》這樣的記載,嚴重違背清代宮廷生活禮法常識。大家都聽說過清宮的規矩極嚴,所謂規矩的根本就是禮法,即儒家所講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每個人要根據自己的身分位置,嚴守相對應的行為規範。規矩嚴苛,指的就是對身分界限有明確劃分,越界將面臨懲罰。后妃也好,皇帝也罷,都是如此,並不是說在後宮,皇帝就可以隨意踐踏他人尊嚴。一切懲罰都有規定,都是依照禮法行事,否則「君不君」,則「臣不臣」,這一點在清代後宮非常顯著。一些製作相對精良的清宮劇,已經不採用這種很能吸引目光的鏡頭,從另一面說明了這種謠傳的荒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