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嬪妃要怎麼升級當皇后?揭宮廷神秘冊封制度:生前死後差很大

2020-10-16 06:30

? 人氣

清朝皇后(示意圖/IMDB)

清朝皇后(示意圖/IMDB)

鍾粹宮是紫禁城裡東六宮 的一座重要宮殿,說它重要,主要是由於自道光朝開始,這裡便成為皇后比較固定的寢宮,道光的孝全成皇后、孝靜成皇后,咸豐的孝貞顯皇后,同治的孝哲毅皇后 ,光緒的孝定景皇后都居住於此,鍾粹宮幾乎成為晚清皇后的專屬宮殿。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都是皇后,大有不同

母儀天下之人,必須有能與皇家相對匹配的家世,而這種皇后出身家世的標準,在清代二百多年間也有一定的變化。(圖/時報出版提供)
母儀天下之人,必須有能與皇家相對匹配的家世,而這種皇后出身家世的標準,在清代二百多年間也有一定的變化。(圖/時報出版提供)

滿人早期實行多妻制,側福晉其實就是多妻制的遺存,入關後,皇后制度才得以徹底規範。從史籍的記載來看,清代定鼎中原後,算上「小朝廷」時期的皇后婉容,共有皇后二十五名。但從實際情況來看,皇后可以分為幾類,簡單來說,一種是生前冊封,一種是死後追諡,不過當中又有許多區別。首先,生前被冊封的皇后有三種:一是皇帝正式聘娶的皇后,即所謂「由大清門入者」,如康熙帝的孝誠仁皇后、同治帝的孝哲毅皇后;二是由於皇子繼位為皇帝,原皇子福晉被冊封為皇后,如雍正帝的孝敬憲皇后、乾隆帝的孝賢純皇后;三是由后妃晉封為皇后,如嘉慶帝的孝和睿皇后、咸豐帝的孝貞顯皇后。其次,死後被追諡的皇后有兩種:一是由於皇子繼位為皇帝,原皇子福晉雖故去,依舊被追封為皇后,如道光帝的孝穆成皇后、咸豐帝的孝德顯皇后;二是生前為皇帝嬪妃,去世後被追諡的皇后,如順治的孝獻章皇后、乾隆的孝儀純皇后。

鍾粹宮。(圖/時報出版提供)
鍾粹宮。(圖/時報出版提供)

當然,民間普遍意義上的皇后一般是指皇帝在位時的正妻,或是直接迎娶的,或是由后妃晉升為皇后的,這樣的皇后似乎更具典型性,更符合皇家選后的標準。皇帝對後宮人員的選擇,不會受到太多約束,只要他喜歡便可立為妃嬪,即便有「旗民不通婚」的祖制,后妃中也時有民間女子,只是操作得比較祕密。但對於皇后的人選,清宮比較慎重。母儀天下之人,必須有能與皇家相對匹配的家世,而這種皇后出身家世的標準,在清代二百多年間也有一定的變化。

什麼樣的人家能與皇室聯姻?

清初,愛新覺羅家族的力量相對薄弱,需要用其他力量來壯大自己,聯姻便是一種最好的方式。努爾哈赤創業初期,建州女真的勢力尚小,他的妻子大多為滿洲其他部落國主或族長的女兒,如皇太極的母親孝慈高皇后、睿親王多爾袞的母親孝烈高皇后。

皇太極時,滿洲已經基本統一,為了謀求更大的發展,開始與蒙古王公聯姻,他的後宮中有三位福晉來自科爾沁部博爾濟吉特氏家族。這種滿蒙聯姻的方式一直延續到了順治帝,他先後迎娶的兩位皇后均出於該家族。不過到了康熙時期,天下已定,聯姻的方式開始出現變化。

滿蒙聯姻的方針雖然並未改變,且一直保持到清末,但此時清廷的力量已經極為強大,滿蒙聯姻的價值已經漸漸出離核心位置,從康熙開始,再也沒有一位皇后是透過這種方式冊立。與此同時,隨著皇權的日益強大,在滿洲早期皇室婚姻中顯得格外重要的部落國主、族長的身分,漸漸喪失影響力,取而代之的是皇后家族的官階品級與爵位高低。康熙迎娶孝誠仁皇后時,率先打破這種傳統。孝誠仁皇后赫舍里氏,即四大輔政大臣之首索尼的孫女,這門親事遭到鰲拜和蘇克沙哈強烈反對,反對的主因正是赫舍里家族早年只是普通部民,按滿洲舊俗,她沒有資格配與大汗為嫡福晉。後來在昭聖太皇太后(孝莊文皇后)的安撫下,鰲拜與蘇克沙哈方才作罷,但自此之後,舊時代部落國主、族長的身分便不做為選后時的核心標準。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