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很可能主要不是所得偏低(或貧富不均)本身造成的。畢竟在同一時期,美國黑人的經濟狀況完全沒有比較好,但他們並未受這種趨勢影響。西歐也並未出現死亡率上升的現象,即使經濟在全球金融危機爆發後陷入大衰退、當地人所得停滯仍是這樣。另一方面,蘇聯一九九一年解體之後,俄羅斯死亡率暴增,而且一如美國,很大程度上是因為年輕人和中年人因血管疾病或暴力死亡(主要是自殺、他殺、意外中毒、交通意外)的情況大增。
凱思和迪頓還指出,雖然美國死亡率上升始於一九九○年代,但近年的情況可追溯至遠在此之前已經開始的一個趨勢。在一九七○年代末進入勞動市場的那一批人之後,進入勞動市場的每一批人在許多不同方面的情況都比前一批人差。在教育程度較低的美國白人當中,隨後每一批人在他們的每一個年齡階段,都比前人更可能出現社交困難、身體超重、精神困擾、憂鬱症狀,以及慢性疼痛。他們也更有可能自殺或死於藥物過量。這些困苦日積月累,最終導致死亡率上升。
低教育程度美國人的福祉受到這種損害,可能是許多緩慢發展的因素造成的。在一九七○年代末之後,這些美國人參與勞動市場的比例也呈現下跌的趨勢。至於那些有工作的人,他們的實質工資不會高於前人,有時甚至低一些,他們也比較不可能對某種工作或某家公司產生強烈的感情。他們結婚或有穩定感情關係的可能性也比較低。總而言之,美國沒受過大學教育的白人勞動階級在一九七○年代之後崩潰了,這很可能是這個國家經歷的特殊的不均等經濟成長造成的。
作者介紹|馬克‧貝尼奧夫 Marc Benioff、莫妮卡‧蘭利 Monica Langley
阿比吉特.班納吉 Abhijit Banerjee
麻省理工學院經濟學講座教授,著有《窮人的經濟學》(Poor Economics)。獲頒多種榮譽和獎項,包括二○一九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入選《外交政策》雜誌全球百大思想家名單,是聯合國祕書長「二○一五年後發展議程」(Post-2015 Development Agenda)小組成員。
艾絲特.杜芙若 Esther Duflo
麻省理工學院脫貧與發展經濟學講座教授,著有《窮人的經濟學》。於歐巴馬總統任內擔任全球發展委員會(Global Development Council)成員,獲頒許多學術榮譽和獎項,包括二○一九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克拉克獎章(John Bates Clark Medal),以及有「天才獎」之稱的麥克阿瑟獎(MacArthur Fellowship)。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春山出版《艱困時代的經濟學思考》(原標題:美國噩夢)
責任編輯/焦家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