鰻魚是日本傳統美食,民眾會在夏季的「土用丑日」(約在7月19日~8月7日之間)大啖蒲燒鰻魚,藉此在炎炎夏日補充元氣;但長期食用下來鰻魚供不應求,近年更是瀕臨絕種。人稱「鰻魚博士」的日本大學教授塚本勝巳研究鰻魚40多年,提倡保育也致力發掘鰻魚繁殖的秘密,試圖完全以人工養殖的方式解決鰻魚瀕臨絕種的問題。
鑽研日本鰻40年 找到繁殖大本營
日本現為鰻魚最大進口國,每年約5萬公噸鰻魚被吃下或做成副產品,但儘管在飲食文化佔有重要地位,大眾並不了解鰻魚如何繁殖、生長。鑽研日本鰻(Japanese eel,學名Anguilla japonica)繁殖和遷徙行為40多年的「鰻魚博士」塚本勝巳說,目前日本已有3家國有實驗室可以把日本鰻魚苗養到成年產卵,完成孕育下一代的使命。
早在1991年,塚本勝巳的研究團隊就成功定位出日本鰻繁殖的海域,並於2009年成功採集到日本鰻在繁殖點的魚卵,逐漸解開日本鰻繁衍之謎,但塚本勝巳表示,上述實驗室因為缺乏經費,平均每年僅能養育3000至4000條鰻魚,無法供給日本龐大的鰻魚需求。
日本人所吃的日本鰻是在東亞海域繁殖,隨著海流擴散到東亞、東南亞國家沿岸,並能游至河流的魚類。塚本勝巳2009年於關島附近實地考察發現,日本鰻主要在關島附近的馬里亞納海底山脊(Mariana Ridge)海域繁殖、產卵,鰻魚幼苗接著沿北赤道暖流向西游動,靠近菲律賓之後,即沿著流經台灣東部海域的黑潮向北游,一路游經東海、日本東岸,在日本東岸成熟之後,再往南游回關島海域準備繁殖,完成鰻魚繁衍下一代的任務。
塚本勝巳對《日本網》(nippon.com)表示,雄鰻與雌鰻如何在廣大的海洋裡找到另一半一直是個謎,人類從未親眼目睹它們交配。不過,研究團隊在實驗室觀察,逐漸拼湊出鰻魚的繁殖圖像。
塚本勝巳指出,白天時成年的鰻魚通常在海面下800公尺的深水生存,以躲避天敵捕獵。晚上,牠們則向上游到到海面下200公尺的水域。在新月之時,雌鰻受較溫暖的海水、較淺的海域觸發產卵,同時分泌賀爾蒙吸引雄鰻,雄鰻會撞擊雌鰻的腮,讓雌鰻產出更多卵,方便雄鰻受精。然而塚本勝巳說,這是他們在實驗室觀察所推測出來的繁殖圖像。若要了解雄鰻與雌鰻的比例以及繁殖所需的物理、化學和生物等因素,還是要到鰻魚繁殖的海域現場觀測。
今年5月,塚本勝巳與團隊實地到鰻魚繁殖海域勘查,利用最新科技來分析「環境DNA」(environmental DNA),偵測到成熟鰻魚在海水中的DNA,更精準掌握鰻魚繁殖的海域,從原先推測的10公里縮小到幾百公尺,並推測鰻魚繁殖的高峰是在新月出現的前3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