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時代來臨的時候,某些傑出的創造者用自己耀眼的才華,從那個普遍不創新的社會中脫穎而出,成為星空中燦爛的星辰,所以我們都認得他們。但是愈到後來,這種創新活動就愈來愈連成一片,再也分不清楚誰跟誰了。
功勞到底應該屬於誰?
當代最著名的科學史研究者莫頓(Robert King Merton)說:「諾貝爾獎把每個科學成果歸因到一個人,這是諾貝爾獎一個結構性的缺陷。」
我們貌似是把諾貝爾獎抹黑了一下,但是請注意,我們舉的這例子可不是孤例,愈往後,諾貝爾獎中這種爭議就愈多。比如二○一五年,中國的屠呦呦得了諾貝爾醫學獎,就有各種各樣的爭議。有人說她是貪功,將功勞占為己有,霸占了合作夥伴的功勞。
這個現象說明,把一個人的功勞從整個協作網路中切割出來,幾乎已經變得不可能了。
難道諾貝爾獎設錯了嗎?沒有錯,它是人類創新、創造活動一個特定階段的產物,就是要把功勞歸於個人。此前沒有這個現象,此後也會愈來愈難。就像燒一鍋開水,這鍋水被放到火爐上之後,剛開始僅僅是平均升溫,我們看不到什麼氣泡現象,但是在一個特定階段,就會看到一個一個燦若星辰的小氣泡開始冒出來。隨著溫度進一步升高,氣泡就連成了一片,再也分不清楚泡和泡之間的界限在哪裡了。
在人類科學時代到來之前,我們真的搞得清楚哪個創造發明屬於誰嗎?強烈建議大家看一看《文明是副產品》這本書,它駁斥了我們很多認知。
科學時代來臨的時候,某些傑出的創造者用自己耀眼的才華,從那個普遍不創新的社會中脫穎而出,成為星空中燦爛的星辰,所以我們都認得他們。但是愈到後來,這種創新活動就愈來愈連成一片,再也分不清楚誰跟誰了。
比如我們讀歷史的時候,分明知道電報是誰發明的、電話是誰發明的,但電視是誰發明的,你說得出來嗎?真要去查書的話,會找到一個人名──貝爾德(John Logie Baird)。但這是後人追認的結果,在貝爾德發明電視之前,電視的很多相關技術,全世界各個角落都有人在為它做準備。
繼貝爾德第一次用電視播出圖像之後,還有很多人繼續豐富它。發明電視的年份是一九二六年,但真正能夠播出電視是一九二八年的事情,甚至還有人與貝爾德同步發明了電視。
所以如果不是我們的這個認知框架,一定要為一個東西找出一個發明者,貝爾德也會在茫茫人海中沉下去,再也沒有人把發明電視的桂冠戴在他頭上。
說一些更近的例子,你什麼時候聽說過手機有發明人?它實際上是人類創新、創造網路在一個漫長演化過程中的產物。現在,抬眼望向我們身邊的東西,比如洗衣機是誰發明的?冷氣是誰發明的?冰箱是誰發明的?再也找不到一個光輝燦爛的名字。這說明什麼?說明我們現在已經放棄了努力這件事,不再把一項創造歸功於某個人。當然,要想全人類把這個認知都改變過來是挺困難的,而且需要一點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