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讓「親餵母乳」逼死媽媽!她餵孩子到2歲,道出種種錯誤觀念如何將生育變成惡夢

2017-08-23 08:00

? 人氣

我一直記得,媽媽常把只餵我一個月母乳這件事掛在嘴上,那對連續育兒4年又同時工作的她來說,應該是種解脫。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多餵就有奶」是最殘酷的鼓勵

2011年,台灣產後第一個月總母乳哺育率為87.5%,純母乳哺育率為61.8%%。我生產後堅持嘗試純母乳,媽媽沒有太多意見,其他長輩頂多碎念幾句:「如果喝奶粉就不會這麼黏媽媽了」,「6個月後(一年後)母乳還有營養嗎」,充耳不聞並不難。

我也贊同,母乳對孩子是最好的食物,但並非唯一的食物。餵母乳是一段磨人的生命經驗,餵配方奶更非罪不可赦。只是從何時開始,選擇配方奶竟成了強化媽媽無法以母乳餵飽孩子的挫折。我們是不是該先好好討論,到底哪些錯誤訊息與誤導資訊,讓哺乳變成一場災難?

是不是該從醫院生產、住進月子中心開始說起?

在醫院生產,若非選擇母嬰同室,媽媽住在產後病房、寶寶住在嬰兒室,寶寶哭了被送到病房,或是媽媽拖著疼痛的身體走到嬰兒室(或坐著輪椅)。政府大力推動母乳政策後,護理人員開始鼓吹餵母乳、母嬰同室,但產後初乳哪有來得那麼快呢?量不多也擠不出來,「怎麼沒有奶?」「多餵就有奶」,成了最殘酷的鼓勵。

事實是,懷孕時就已經有初乳。生產後剛開始初乳量不多,嬰兒胃容量也只有約5CC,嬰兒正確含乳時,多吸吮(剛開始一天要哺餵10到12次),是足夠嬰兒所需的,所以親子同室不分離,媽媽隨時可哺餵。可是如果沒有正確的觀念,以為是和用哺餵配方奶的方式一樣,每4小時才餵一次,夜間要休息,這樣如何能滿足嬰兒的需求?就一直認為媽媽沒有奶,給媽媽帶來許多壓力。

那麼媽媽在生產前好幾個月,就用心預約好的月子中心呢?為了讓身體好好休息,愈來愈多月子中心鼓勵媽媽以電動擠乳器擠乳,省去親餵的時間與辛勞。這往往導致2種狀況,一種是過度催奶,供過於求,離開月子中心時,冰箱也塞滿了奶,媽媽很滿意,但不繼續擠出不行;另一個循環是刺激不足,泌乳量開始減少,媽媽漸漸相信自己沒奶,最後回到家親自育兒時又忙,很快轉成全配方奶。

婦產科醫師陳鈺萍同時也是國際認證泌乳顧問醫師,她曾撰文指出,醫學上將「乳汁不足」分為「原發性」與「續發性」,前者醫學上有診斷與處置方式,屬於少數,多數人「乳汁不足」是後者,寶寶不一定沒喝飽,母親身體也持續泌乳中,但因為缺乏足夠哺育知識與支持,讓媽媽對自己的泌乳能力沒信心。

最常見的幾個原因包括,醫護人員對新生兒生理性脫水可接受程度不一(出生後第3到5天體重會比剛出生時減少5–10%,約7到10天恢復出生時體重),要求媽媽補配方奶增加體重;第二就是新生兒有黃疸問題必須短暫住院,媽媽只能選擇擠乳瓶餵或是改配方奶。餵母乳或配方奶看似由媽媽決定,其實各種醫療處置無形中已限縮選擇的空間。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