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網路的商業大戰中,得用戶者得天下。直播平台利用受歡迎的內容贏得用戶的認可,而這些內容又是在迎合用戶需求、與用戶互動的過程中產生的,即所謂的「取之於民,用之於民」。
直播就是一場真人秀,主播向觀眾發布資訊及娛樂內容,滿足觀眾各方面的需求。
以下,我們將深入檢視觀眾的心理:
●渴望發聲
在傳統媒體當中,人們對於媒體發布的內容,評論的管道較少,對於不精彩的部分頂多吐槽幾句,而這對內容不會產生立即的影響;媒體的道歉聲明或改變,往往發生在事後。
但觀眾希望意見被即時採納,希望有關人員能即時回應,而影片直播便能實現這一點。在直播中,受眾可以對其內容進行立即評論,主播也會根據觀眾的要求時時做調整,整個直播的內容由大家共同參與完成。
●尋求共鳴
在這個優勝劣汰的時代,許多人面對生活、工作的壓力,偶爾會感到孤單、無助。人們亟需獲得認同、透過娛樂紓壓、透過群體的共鳴獲得心靈上的安全感。從直播中,這群人可以意識到有人與他們懷著相同的情緒。網紅一般都能藉由抓住場景和事件,為網民提供藉以表達情緒的內容。
●虛榮心態
有一部分網民上網是為了逃避現實,藉由網路娛樂填補自身狀況與理想之間的落差。看到一個與自己相差無幾的普通人藉由直播一夜成名,網民羡慕的同時,也受到了鼓舞,認為自己也行。此外,近距離與網紅交流時,交流過程受到萬眾矚目,這也滿足了人們的虛榮心。
●學習目的
一些直播平台會邀請各領域的專家進行答疑互動,部分觀眾是抱著學習目的來參與的。他們覺得這種講座對自己有益、能學到東西,因此樂於觀看此類直播。比如遊戲、教育、健身等直播內容。
直播互動多,觀眾以評論參與內容創造
直播是種新的社交方式,它的大眾參與性使其擁有廣泛的群眾基礎。許多人不是把直播當成影視作品,而是把它當成精神上的陪伴——與主播的互動形成情感上的依賴。
直播平台觀眾在資訊消費過程中,可以和主播進行評價、討論等互動,而主播會參考用戶的言論,創造新內容。如此一來,觀眾既是影片資訊的接收者,又是資訊的評論者,甚至從旁觀者變成參與者。
換言之,觀眾透過評論表達自我的同時,參與了新內容的生產。
用戶的主體性增強、主播對內容的控制力減弱,使得直播具有一定程度的不可預見性。直播中的任何「吐槽點」都有可能引發集體狂歡,這是「網路水軍」(網路用語,指在網路上大量發帖、回帖的灌水人員,受僱於各類公關公司)無法稀釋和引導的。
要特別指出的是,在直播中會經常使用「彈幕」這種互動工具。彈幕是指在直播過程中,橫向飄過影片畫面,或懸停在影片畫面上的文字評論。它的即時性、互動性和視覺效果,大大提升了觀眾的參與感。據艾瑞諮詢公司統計,69%的遊戲直播用戶都會使用彈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