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台灣,找到一位好的婦產科醫生,從懷孕開始一路幫妳檢查,進產房幫妳接生,照顧妳直到出院。在德國生產分工很細,完全不是這麼回事。懷胎十月的過程中,所有的檢查都由開業醫,也就是診所醫生負責,但也僅止於基本檢查,例如:三次的一般超音波、抽血送驗等。比較特別的檢查,例如高層次超音波,因為一般的診所沒有精密儀器,醫生會轉介到專門的檢驗中心,很多項目要自費。以上這些都還好,讓我最驚訝的是,醫生不負責幫妳接生!
一般診所並沒有產房,生產要到大醫院,但診所的醫師並不會在醫院看診;相反的,醫院的醫師也不會在外開業。也就是說,開業醫負責孕期的照護;醫院醫師負責生小孩。十個月來,非常熟悉你狀況的醫生,不會在最終緊要關頭出現,完全是由陌生人接手。聽起來有點怪,可能他們真的非常信任專業吧?
以前的人是這樣形容生小孩:「生的過,麻油香;生不過,四塊板。」在科技儀器的協助下,生小孩不再是高風險的行為,但要讓陌生人接生,還是要有一點勇氣。更特別的是,幫妳接生的還不是醫生,而是「Hebamme」助產士,一個在台灣幾乎已經看不到的職業。
以我為例,早上九點多進醫院,到晚上十點多才生,中間還遇到日夜班護士、助產士換班,所以一開始照顧我的助產士,也不是最後幫我生的那一位。最後關頭,一直差臨門一腳,小孩就是不出來,這時醫生才出現。在醫生與助產士通力合作下,小孩順利誕生,醫生縫合傷口後,一切又交給助產士。當然,這些助產士都經過專門的醫學訓練,跟台灣舊時憑經驗累積的接生婆,還是有很大差別。
診所醫生不負責接生,生產的醫院,醫生也不會轉介,要自己找,而且不是心目中有屬意的醫院即可,凡事要規劃、預約的德國人,連生小孩的醫院也要預約。懷孕時,除了照顧身體,準備小孩的物品之外,還要找生產的醫院,孕婦也太忙了吧?我們的要求不多,重要的是,醫生、護士能用英文溝通,畢竟我們的德文程度,只夠應付日常生活,用德文看醫生還是天方夜譚!
要怎麼找醫院呢?各家醫院會有所謂的「Info Abend」產前導覽,一個月至少兩次,在某天晚上,有專人解說並帶著大家參觀環境和設備。離我家不太遠的醫院有兩三間,根據朋友們的經驗,其中兩間比較能用英文溝通。我預約了離家比較近的一間,懷著興奮的心情,準備去參觀將來可能是我生小孩的地方。
說明會在醫院裡的教堂舉行,到達會場時,發現有好多準爸媽,雖然醫生護士能用英文溝通,但說明會是全德文。我跟魚先生很努力地聽,還是有如鴨子聽雷,只能跟著看熱鬧。最後走到一間產房,裡面有各種幫忙產婦生產的設施,包括水中生產的浴缸。主講者一一介紹設備,我們覺得整體環境不錯,醫護人員態度友善,於是決定就是這一間了!跟主辦人表達意願後,醫院會安排一次面談,討論生產相關事宜,讓醫院了解孕婦的狀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