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說有好幾個科別的門診都有診治失智症,到底該帶失智的家人去哪個門診比較好?小廷的奶奶今年八十歲了,兩人的關係很親近。
當小廷的父母工作不在家時,都是由住在一起的奶奶照顧,但最近一年來,小廷發現奶奶的記憶愈來愈差,常常忘記說過的話,因而一再的重複;生活自理的能力也有退步的現象。
當奶奶疑似罹患失智症
但讓小廷及家人們更加困擾的是,從三個多月前,奶奶開始變得疑神疑鬼,覺得她的東西和錢被人偷走,嚴重時,甚至會因此而對家人怒罵,指責家人覬覦她的財產,讓家人不勝其擾。儘管一開始家人們都耐心的澄清、解釋,但卻一點用都沒有。
小廷看在眼裡,覺得奶奶需要醫療的協助,他與家人討論後,決定要帶奶奶到門診就醫。但小廷聽說好幾個科別的門診都有診治失智症,到底該帶奶奶去哪個門診比較好?
明明已經發覺有了問題,但是該尋求怎樣的醫療或幫助最恰當,是身為親人及家屬最關心與在意的事了。一般民眾可能會詢問親友的意見,不過,新世代的子女,可能會上網求助谷歌,或是在臉書發問。運氣好的,剛好碰上有經驗的朋友,就會獲得有助的資訊,但有時反而會搜尋到許多錯誤的網路謠言。
以下介紹初步診斷的就醫過程,讓讀者們作為參考。
現代的醫療愈來愈加的方便及普及,可近性高;但相對來說,醫療的專業分科化也愈來愈複雜。一個常見的下背痛,想要就醫時,往往就會遇到該去哪一科就診的問題,是要掛骨科、神經內科、神經外科?還是復健科?民眾常擔心會不會跑錯科,無法接受到適當的治療。
目前台灣對於失智症的診斷及藥物治療,主要是由精神科及神經內科的專科醫師及團隊來擔當。而當我們選擇門診時,除了精神科及神經內科門診外,近年來又出現了一個所謂的「記憶門診」,到底我們該帶我們所愛的家人到哪個門診就醫呢?以下將對各個門診做些說明:
一、神經內科門診
談到失智症,從過去大家印象較多的是到神經內科的門診接受診斷及治療。在門診中,根據病史的詢問、記憶及功能的評估及影像學的檢查判斷等,來診斷失智症,之後根據失智症的類別來建議藥物及非藥物治療。
失智症為一腦部疾患,在症狀上,可能與其他的神經科疾病相似。神經內科醫師在診治時,依據其專業,會同時與其他神經內科可能造成記憶及功能退化的相關疾病,進行精確的鑑別診斷,如巴金森氏症、水腦症、中風、亨丁頓氏症,及其他罕見疾病等,對症下藥。
倘若平日已在神經內科門診就醫,而近來出現失智症狀,那麼建議應先和原主治醫師討論,釐清病情。切勿自行斷藥或是自行加藥,反而有可能造成藥物戒斷或是藥物過量的風險。
二、精神科門診
近年來,被家人帶到精神科門診尋求幫助的失智症患者愈來愈多,又因罹患失智症者以老人為大宗,所以失智者診斷及治療,成為老年精神科門診的主要工作項目。
相對於神經內科的專業,精神科專業對於診治失智症有什麼不一樣的地方或好處?
正確診斷出是失智症,還是精神疾患
早發失智症的挑戰;失智症常見的主要症狀,包括有記憶力、定向力、判斷力等認知功能的退化,但也會出現人格的改變,甚至精神、情緒行為障礙等問題。
有些失智者在早期記憶力衰退還不明顯時,就出現有精神及行為問題,如憂鬱、個性改變,或是怪異行為,這種情況尤其是在年輕型失智(又名早發失智)個案身上最為常見,也容易造成診斷上的挑戰。因為到底是失智症,或是其他精神疾患,需要仔細地鑑別診斷。
以憂鬱症為例,其罹病高峰約落在四十歲左右,而現今台灣老年憂鬱症的盛行率也高達百分之二十。憂鬱症除了憂鬱等情緒症狀,也可能造成個案的注意力及記憶力等認知功能減退、活動力下降、社交退縮及生活功能受損等,與失智症相似的症狀,此種情況又稱作「假性失智症」。
藉由精神科的專業,可以更好的區分及鑑別診斷病人是否為失智症或者是精神情緒障礙導致的功能衰退,進而有更適當及有效的治療。
再以妄想幻覺為例,有些路易氏體失智症個案被帶來門診求醫時,是因為出現有妄想或是幻覺症狀,如被害、被偷妄想,或是視聽幻覺等,而此時個案的記憶力衰退尚不明顯,專業的醫師應對於此種狀況小心判斷其是否有失智症的可能。
處理失智者的精神行為症狀
前文提及,其實超過半數的失智者,會在病程中出現精神情緒行為障礙等相關問題,如憂鬱、重複行為、妄想、幻聽、睡眠障礙,甚至激躁及攻擊行為。這些問題除了會影響失智症本身的病程,造成病人功能下降,生活品質變差,也帶給照顧者很大的壓力和痛苦。
為了控制此類症狀,治療的選項之一是使用精神藥物。這些藥物包括抗精神病劑、抗憂鬱劑、抗躁鬱劑、抗焦慮劑、鎮靜安眠藥物等。
藥物的效果雖然不差,但是副作用也相當顯著,所以國際醫學會都建議,必須謹慎小心地使用這些藥物。
除了低劑量使用,並密切觀察副作用之外,建議應和醫師維持溝通討論的互動,在失智者穩定時嘗試減少,或是移除這類藥物。
除了藥物,也建議應該多多藉由提供家屬適當的疾病症狀知識,或是共同擬定照護策略,來處理精神行為障礙問題,讓患者獲得更好的照護,照顧者也能得到更好的生活品質。
失智者與照護者的心理支持與治療
即便如此,失智照顧的道路是漫長而充滿挑戰的。在這旅程中,輕度失智的個案可能會出現疾病適應的困難,進而對生病與生命的意義產生疑惑與痛苦。
同樣的,失智症的照顧者,在面臨最愛的親人罹病,失智症衝擊彼此的關係,也可能會在此時出現內在的衝突與自我的危機,甚至是可能遺傳到失智症的恐懼與煎熬,除了藥物,更需要心理的支持。
精神科依照專業,應提供各式的心理介入與治療,協助個案與家屬。
三、記憶門診
翻開醫院的門診掛號單張,可以發現有些醫院設立了專門診治失智症的「記憶門診」,或是貼心地在醫師的專長欄上註記「失智症」。這是最方便民眾了解的方法之一。
這類記憶門診通常包括精神科與神經內科兩個專業的醫師,除了擔綱的醫師平日即熟稔於失智症的診療外,此類門診的特色另外有:
1.整合單一窗口:由於失智者多半為老年人,常見同時患有三高等慢性疾病。倘若病況穩定,可由單一醫師提供整合性診療及藥物開立,方便家屬照護,也可減少不當多重用藥的機會。
2.醫師、護理師、心理師、社工師、職能治療師等多專業組合而成的團隊參與:門診仍以醫師為主,但可經由醫師轉介,接受其餘專業工作人員的協助。舉例來說,需要心理治療的個案或家屬,可請醫師轉介。
3.疾病的診斷、評估、治療、衛教、諮商、照護訓練等無縫連接的服務:各家醫院在政府的鼓勵之下,不定期會辦理各項照護課程或講座。有需要的家屬可主動詢問醫師。
4.提供所需資源的連結:如身心障礙手冊的申請開立、社會福利補助的證明、各種復健治療的轉介,或是日照中心、安置機構資訊的提供等。倘若有需社工提供社會資源的資訊,也可請醫師協助轉介。
專業而完整的失智症團隊,可以提供失智症者全方位的診療與照護,可說是失智照護旅程的第一步。
雖然因城鄉差距,有些地方仍缺乏具規模的醫療團隊,有鑑於此,由許多醫師及其他專業人員所組成的台灣臨床失智症學會,在過去的數年間,推動失智症的繼續教育,讓醫師們持續學習以取得認證,精進失智症的診療能力。
台灣失智症協會在網站上提供了全台各縣市的失智症診療醫師推薦名單,供大家參考。
當最愛的人可能失智,在心中焦急之餘,請記得要保持冷靜。尋求專業醫療的建議,及早確定診斷,及早接受合適治療。
作者簡介|蔡佳芬
臺北榮民總醫院精神部/失智症研究中心主治醫師
臺北榮民總醫院安寧緩和共照醫師
台灣失智症協會理事
教育部定助理教授
陽明大學醫學院助理教授
國際阿茲海默氏症協會(Alzheimer’s Disease International)世界失智症青年領袖(World Young leader in Dementia)
台灣老年精神醫學會理事
曾著《今天不開藥,醫師教你抗失智》(希伯崙)、《記不記得,我愛你》(平安文化)。曾譯《實用圖解失智症照護指引》(合記圖書)、《你忘了我,但我永遠記得你──以友善尊嚴方式照顧失智症親友》(心靈工坊)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寶瓶文化《當最愛的人失智:除了醫療,寫一份「愛護履歷表」,才是最完整與尊嚴的照護》
責任編輯/蔡昀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