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收拾為例,孩子必須知道,自己有多少時間可以收拾玩具?收拾這些玩具要花多少時間?以及應該先收拾哪些東西,速度會比較快、效率比較高?而這些都是需要經驗值累積才能判斷的。
當孩子不具備時間的敏感性,就很容易陷入不知所措的茫然;一旦無法掌握當下的進度,就容易做出錯誤的判斷,等到時間逐漸接近,才發現原來已經沒有足夠的時間能做該做的事情(以前面鎮宇的例子來說,就是玩具收不完了)。
關於時間的敏感度訓練,並不單純是對於客觀時間的注意,留意時鐘顯示為幾點幾分只是最基本的訓練之一。如果孩子連時間都不加以留意,也就遑論時間的管理了。
2. 外在時間感的訓練
日常生活中,不妨引導孩子透過細微的觀察,去注意生活中某些現象與時間之間的關係。例如:太陽、月亮的方位與高度;白天、夜晚的光線與亮度變化;周圍聲音的轉變,如:上下學、放假日的馬路交通狀況等。
孩子必須加強這方面的敏銳度,以提升自己對外在時間的知覺。必要時,也能輔以手機、電腦、手錶、電視新聞台的顯示時間等,透過觸目所及的時間顯示加以比對、判斷和確認。
3. 內在時間感的訓練
你是否想過,為什麼在下載遊戲時,看著下載進度,總會讓人感覺已經過了好久的時間?
要讓孩子感受時間的流逝,除了外在訊息的觀察和提醒,還有另一種方式,就是回到內在,了解自己對於時間的感受。內在的時間感是一種很主觀的知覺經驗,每個人的感覺都不太一樣,這取決於我們的直覺與判斷是否敏銳與正確。
我們不妨讓孩子透過生理反應來推估大概經歷了多久時間,比如進行某件事情時,當下的心跳、呼吸等生理狀況。這樣的練習也可以讓孩子思考自己與這些事情的喜好、厭惡關係。
試著引導孩子,在內心平靜,沒有太急促的心跳、脈搏或呼吸,既沒有盜手汗,也不會腸胃不適的情境下,自行衡量:在這樣平靜的狀態下,時間過了多久?
4. 判斷時間感的差異性
有些孩子特別需要學習判斷時間的長短,加強對時間的敏感度。在主觀經驗上,每個人對時間都有不同的看法與感受,孩子需要清楚同樣的十分鐘,分別用來看卡通、玩電動,和寫功課、做家事,對自己有什麼差別。同樣地,他也應該去衡量在下課十分鐘這段時間,自己能做多少事情。
這需要一次又一次的判斷與經驗的累積。以前可能下課十分鐘,上完廁所再跑到操場或排隊等個溜滑梯,就差不多要上課了。現在,他得慢慢學著調整下課的活動內容,例如上完廁所,就留在走廊上和同學玩遊戲。
孩子必須一次又一次地思考,為什麼十分鐘內進行不同的活動,會給自己帶來完全不一樣的心理感受?這當中的差別到底是什麼?有時,當我們投入在喜歡的活動之中,會感覺時間過得相對快一些,希望能多延長一些時間在喜歡的事物上。反之,面對不喜歡、厭惡的事情,總讓人感覺相對漫長、難熬且不舒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