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49歲後別再過生日、戴上老花眼鏡輸了…生活中無所不在的年齡歧視,比你想得更嚴重!

2020-12-01 16:42

? 人氣

無所不在的年齡歧視有多嚴重?(示意圖擷取自Youtube) 

無所不在的年齡歧視有多嚴重?(示意圖擷取自Youtube) 

在全球各地,性別、人種、身材的歧視問題都逐漸受到關注,而隨著全球人口高齡化,年齡歧視(ageism)的議題也日益受到重視。但生活不經意的高齡歧視,其實無所不在,一般人也難以察覺。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新聞媒體中過時的刻板印象

公家機構釋放的訊息使我們看不清「人生延長賽」的現實。而媒體訊息也是另一個因素,我們這些新聞人實在對年齡感到頭痛。

2018年,《泰晤士報》(The Times)刊登了一位法國女性蜜蓮 ‧ 德斯克洛(Mylène Desclaux)的跨頁報導,那時德斯克洛出了一本書,探討50歲該如何性感。這篇報導洋洋灑灑地建議女性49歲後別再過生日;要她們盡量不戴老花眼鏡,戴了就輸了;還有,如果名字會暴露年齡就去改名。換句話說,要女性說謊。50歲耶!我很好奇她給70歲女性的建議會是什麼。

如果對某些媒體人來說,50歲叫做老,那65歲怎麼辦?有些編輯很喜歡在標題上註明「老人」(pensioner),不管報導內容為何,就是要讓讀者感覺同情當事人。南非開普敦(Cape Town)最近有則新聞標題是這樣下的:「手電筒勇伯巡視犯罪熱點」(Plucky Pensioner Patrols Crime-ridden Streets Armed Only with Torch)。英國的《斯溫頓小報》(Swindon Advertiser)也登了一則「勇伯追捕扒手」(Plucky Pensioner Chases BagThieves),報導一名69歲男子緊追扒手不放的故事。想當然耳,言下之意就是69歲竟還有追賊的膽試與體力,令人欽佩。事實上,世界各地的「勇伯」(plucky pensioner)相關報導讓我感覺,中年延長賽程中,其實很多人都膽試過人、精力旺盛、體力不減。

媒體還有一個很奇怪的習慣,寫到年長者時會把主動語態改成被動語態。描述一位婆婆跌倒時,我們會用「She had a fall」,而不是「she fell down」(譯註:中譯皆為「她跌倒了」,但被動語態隱含傷勢較嚴重的可能)。我們為什麼這樣差別對待年長者呢?

我們使用的語言無意間把人變成了較低等的生物。我母親以前很討厭陌生人叫她「親愛的」(dear):她覺得被這樣稱呼彷彿掉入了某種虛無之中,感覺有一種老,叫做失去自我的老。

我自己也犯過相同的錯誤,在不必要的時後對年齡鑽牛角尖。訪問加拿大暢銷小說家、《侍女的故事》(The Handmaid’s Tale)作者瑪格麗特.艾特伍(Margaret Atwood)時,我問她77歲竟有160萬推特追蹤人數的感想。艾特伍馬上回擊:「是175萬!」我覺得好丟臉。她又接著說:「裡面有很多是機器人。看到他們傳來的訊息寫:『我好想念你的巨屌』就知道了。」她用這種方式禮貌地要我停止年齡歧視。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