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在北京街頭,滿街廢鐵都是單車,很多已經生鏽變形,實在有礙觀瞻,破壞城市形象。
近年有些投機主義者,找不到明星,就喜歡投問號(註1),十個問號有一個變成明星,就能連本帶利大賺一筆。有人願意投資問號,就有更多人創造似是而非的所謂創新,例如共享單車,這東西抄襲Uber的成功,但比起Uber,它占據了公用空間,便利不可及遠,也沒有社群元素,單車屬於某公司的私人資產,更非共用經濟的概念。當初有人願意投它,就不過是投機取巧,老千局專騙貪婪而口袋有錢的人,又一例。
註1:指面向高增長的市場,但市場佔有率低的業務
為什麼Uber得以成功?
細析共享單車的失敗原因,可以先從分析為何Uber成功開始:
1 美國人本來就有在公路上攔截順風車的習慣,公路司機願意伸出援手的比例也較高。如今舉手之勞變成有利可圖,是為司機們創造了市場價值。
2 美國土地廣闊而人口稀少,面積跟中國差不多大,但人口只有3.3億,約中國人口的四分之一。Uber填補了很多交通盲點,暢旺了整片土地的交通。
3 全球大部分計程車司機以社會低下階層或退休老人為主,人況及車況,普遍來說,良莠不齊十分明顯,有時遇到的司機更是身分不明,甚至與車上張貼的司機執照上的相片對不上。而Uber的司機和車款,在下訂前就能夠明瞭,而且還有使用者評分。顯然,Uber的服務遠為可靠。
4 社群的元素。Uber司機有各種理由去開Uber賺錢,但並非其主要收入,加上實名登錄,他不僅不會隨便放棄其人格表現,反而會更友善隨和。在偏遠的地方,久而久之,重複遇到同一司機的機率甚高,逐漸變成同一社群圈中之人的現象也十分普遍。
5 Uber只是一個媒合平台。地圖是共享Google的。車是司機的,法律責任也是司機的。他的運作,基本上沒有什麼成本。
為什麼共享單車卻失敗?
共享單車註定失敗,原因如下:
1 單車本身就是被現代淘汰的低效率交通工具,今天普遍作為運動消遣工具,而非交通工具。
2 雖說騎單車也應該遵守交通規則,但鮮少有人奉行。騎單車就是為了遊走在法律邊緣,馬路堵了就走人行道,行人多就走馬路旁。不守交通法則的運輸方式最後總會擾亂到正常的交通運作,無論是馬路上或人行道上。
3 單車基本上只能載一人,運載效率極低,不符合城市交通運作的原則。
4 搞Uber不用資產,所以中國的滴滴快速成功了,搞共享單車要負責製造、保養、管理、維修,成本驚人。
5 共享單車沒有社群元素,人與人的聯繫十分薄弱,不會因此產生有趣的邂逅和經歷。
作者介紹|曾孟卓
曾經賣身打工仔,在香港、台灣的廣告、媒體、行銷圈經營數十年,曾任《蘋果日報》總經理,現為自由工作者,嗜好是做自己喜歡的事。著有《不喜歡的你》、《蘋果滋味》、《無眠之夜》。
相關著作:《CAT.LOVE》《蘋果滋味》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商周出版《行銷江湖》(原標題:共享單車Sharing Bike)
責任編輯/陳怡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