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學從沒及格過,長大卻當上數學老師!只因一次小考,讓他克服數學恐懼、悟出學習真諦...

2017-09-14 08:30

? 人氣

我坐在後排,當數學老師念到我的名字、報出我的分數,真如晴天霹靂,依然是可怕的不及格!那一刻,我心裡感到非常憤怒,也覺得自己是個沒有用的人,努力了半天根本沒有用!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當我兀自在負面情緒漩渦中翻滾時,突然一聲喝斥把我喚醒。數學老師當著全班的面斥責我:「考不好就算了,態度還那麼差!」大概是我太過沮喪,上講台拿考卷時疏忽了禮節。

忘了是怎麼走回座位的,只記得當時心情真是跌落谷底。在這所私校,即使是科任老師的課,導師也要坐在後面關照自己的學生。導師當時就把我叫到教室外面,沒想到,那一刻我竟然眼淚潰堤。你能想像一個大男生,在女老師面前淚流不止的樣子嗎?那天我真是哭慘了,直到那堂課結束,我都沒有再回到教室,應該也把導師嚇壞了。

也不知道是什麼樣的神奇力量,面對那次考試失敗,我竟然沒有放棄。當天晚上,我繼續把寫錯的題目再算一遍,因為隔天同樣單元還要再考一次。沒想到,那次我竟然得了高分!數學老師也在全班面前稱讚我:「曲智鑛,很好!從哪裡跌倒,從哪裡爬起來。」

有些人對於我從「數學很爛」到「變成數學老師」,甚至還錄製了上千支數學教學課程的轉變,感到難以理解。如今回想起來,那個從不及格到不放棄、拿高分的經驗,除了讓我重拾對數學的信心外,或許關鍵就在於「開始認真面對數學學習」這件事。

02.PNG
(示意圖,非當事人/チャンネル松山大学@youtube)

教育就是從「不會」到「會」

曾經反思,教育到底是什麼?教育是從「不會」到「會」的一種「過程」。而這個「會」是什麼?記得小時候玩過一種遊戲「請你跟我這樣做,我會跟你這樣做...」我後來常想,這是教育嗎?我們是不是經常花很多時間教孩子要「怎麼做」,卻忘了關心「為何要這樣做?」

檢討自己過往的學習與教學生涯,發現教學現場常是由考試分數決定,「拿到分數」代表學會,「沒拿到分數」代表不會。這讓「學會」的層次降低了,也讓教育的方式改變了。我想,這或許是一種妥協。

為什麼會形成這種「妥協式」的教育現象呢?因為時間永遠不夠,加上孩子彼此程度有落差,為求公平,所以大人安慰自己「孩子其實不需要懂這麼多」或是「以後還會學到」;對程度落後的孩子,則抱持了「他只要學到這樣就很好了」的態度,不期待他們可能也有突出的表現。

很多時候,當我們不知如何把現況變得更好時,就很容易安於現狀。而如何協助孩子願意開始認真面對自己的弱項、不再選擇逃避,是我一直在努力的。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親子天下出版《不孤單一起走-體制外教師曲智鑛的教育思索》

責任編輯/陳憶慈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