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天氣溫下滑,許多人紛紛出現一起床,感覺頭暈目眩,甚至天旋地轉站不穩等不適症狀。經過診斷為眩暈症,此為常見冬病,如果輕忽治療,可能有導致中風的風險。中醫對於眩暈症的調理治療,會先評估眩暈是屬於實證或虛證,再去判斷歸為風、火、痰、瘀、虛的哪一類型。冬季最常出現的眩暈是風寒型與寒濕型,其中對於寒濕型的治療,除了溫灸腹部,也推荐喝肉桂薑茶飲祛濕。
冬天眩暈求診病患增多,中醫師:注意極端節食、低血壓容易誘發
康涵菁中醫師表示,每到冬天,因眩暈症求診的病患不少,分析原因可能是有的人在冬天吃進過多高熱量食物,擔心肥胖甩不掉,所以選擇透過節制飲食,以控制體重。如果採用適當的控制飲食熱量攝取方法,基本上應該不會對身體造成傷害。但是,如果選擇極端的節食方法減重,就有可能引發不良的狀況發生,例如,經常出現頭暈、四肢無力等現象。
此外,也有的人每遇到冬天氣溫下降,就容易出現疲倦、頭暈等症狀,小心可能是「低血壓」造成的症狀,嚴重時甚至可能引發中風或心肌梗塞等併發症。臨床醫學認為成人手臂收縮壓低於90mmHg,或舒張壓低於60mmHg,就可能有低血壓的問題。低收縮壓的主要徵狀包括頭昏、耳鳴、臉色蒼白及全身無力,再嚴重時可能會出現嘔吐或昏厥,甚至癲癇等情況。
中醫治療眩暈從多面向切入,治標與調理體質同時兼顧
康涵菁中醫師表示,在門診曾收治過1位中年男性,他在工作時常需要走動,越是忙碌時,眩暈越容易會發作。發作時服用西藥可暫時緩解,但停藥之後又會復發,前來就診時,會先施以針灸,幫他將身體紊亂的氣機先調順,之後開立疏肝理氣及通竅的藥物。
經過服用一週後,病人眩暈的次數就從每天發作1次,變成一週發作1-2次,之後續服兩個多月的中藥,方向改為補脾益氣,眩暈便未再發生,停藥後也都維持穩定不再發作。由上述例子可知,中醫對於眩暈,其實是可以從多種面向切入,並且有很多方式可以讓治標與調理體質同時兼顧。
冬季最常出現的眩暈是:風寒型與寒濕型
中醫是如何看待眩暈問題呢?根據古籍《黃帝內經》中便已經對於暈眩有多種描述及名稱,像是「頭眩」、「掉眩」、「眩冒」、「目眩」等。現代中醫臨床會先評估其眩暈是實證或虛證,再去判斷屬於風、寒、火、痰、瘀、虛的哪一類型?
康涵菁中醫師表示,一般來說,冬季最常出現的眩暈是風寒型與寒濕型:
風寒型:
風寒型是由於冬天常吹冷風,可能出現在經常騎機車、在外奔波或是頭頸部沒有做好保暖的族群,寒主收引,使得頭頸部的肌肉、血管收縮,氣血無法上榮頭面,導致眩暈發生。可能同時伴隨著頭痛、肩頸僵硬、流鼻水咳嗽等症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