帶幼兒出門的母親,究竟要承受多少不便與白眼?一篇文道盡媽媽們的辛酸…

2017-11-18 09:00

? 人氣

指在育兒關卡中,不斷進化的勇敢女性,稱為帶子女。

對於家有稚子的帶子女來說,出門就像是一種修行。幼兒的情緒和需求是很難捉摸的,大喜大悲來去如風。有時候孩子像個小天使,明明對著帶子女笑,卻笑得她心裡發寒,因為帶子女知道,下一秒孩子可能就會在地上打滾大哭。帶子女焦慮的並不是孩子的情緒,孩子會哭鬧是因為有需求卻不知道怎麼表達,只要花些時間理解,安撫孩子的情緒,很快就可以讓他冷靜下來。讓帶子女倍感壓力的,是周遭嫌棄的眼光,是公共空間的不友善。帶子女的一天,從推開家門起,就開始了一場冒險。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第一關、人行通道

帶子女遇到的第一個關卡,就是高低不平的人行通道。柏油路處處補丁,下水道孔蓋忽地突起忽地下陷,人行道停滿機車,只剩一人通行的寬度;騎樓通道隨著店面住家,每隔三公尺變換一種地磚材質,高低差達兩個階梯的也是大有所在。帶子女推著娃娃車,覺得自己就像超級瑪利歐裡的恐龍耀西,背著瑪利歐,小心著路面段差,不停跳起翻滾,畢竟孩子受傷可不像瑪利歐一樣可以接關。短短五十公尺,走到她火冒三丈,覺得自己就像吞了火焰花。

第二關、大眾運輸

推進到大眾運輸的關卡,帶子女在公車、捷運和火車上,遇到了不同的考驗。公車視車型不同,新式的無障礙設計在出入口沒有階梯,比較方便娃娃車的通行,舊式車款會因為階梯而很難上下,除此之外,車輛停留的時間也讓帶子女很有壓力;若是乘坐捷運,大部分都有無障礙設計,帶子女的壓力會減輕一些,不過進出站的電梯通常設計在角落,所以需要多花一些時間和腳程來移動乘坐火車的壓力,則是來自於移動時間較長,若孩子需要哺乳、換尿布,火車上的空間更不便進行。

第三關、親子廁所

關於親子廁所的設計,很多人會聯想到尿布檯。以目前的廁所設施,尿布檯大部分設置在女廁或是無障礙廁所內,男廁則較少見,原因無他,因為育兒的工作和男性角色較少見。除了尿布檯,孩子通常得使用成人的馬桶,只有在少數的「高級」廁所才會見到幼兒馬桶。孩子要上廁所時,帶子女只能將孩子騰空抱起,二頭肌愈發結實。

另外,若是帶子女自己想上廁所,常常只能叫孩子站在廁間等待,曾在日本的廁所看過固定式兒童安全座椅,讓大人在上廁所時無後顧之憂,這讓帶子女好生羨慕。

第四關、哺乳室

對於選擇親餵的帶子女來說,哺乳室是很重要的空間。根據「公共場所母乳哺育條例法」規定,一般公共場所需要設置哺乳室,原本體貼親子的政策,執行下來卻有一些問題,例如空間太狹小、隱秘性不夠、設備太簡陋等狀況。有些媽媽放棄使用哺乳室,選擇用哺乳巾掩住孩子,機動性雖然較高,但帶子女心想,要是換成自己吃飯時有塊布巾蓋在臉上,那該有多悶熱。

第五關、路人大魔王

帶子女到了最後一關,遇到了最難纏的對手,也就是路人。很多時候,大眾對於照顧幼子的家長是沒有耐心的,更別提同理了。孩子哭鬧時,周遭的眼光很少是善意關懷,比較多是不耐與責怪,臭臉還算事小,有些路人甚至會拍照錄影放上網路,讓陌生人批評指教。另外,太過友善也可能成為壓力,覺得孩子可愛便亂摸亂捏,或是想要幫忙管教的人,比我們想像的還多,帶子女一心只想吃下無敵星星,把這些人都撞飛,圖個清靜。

每天挑戰這些育兒關卡,帶子女心想,哪天不是自動接關,就是她自動關機了。但說也神奇,不管她多疲憊沮喪,只要看到孩子睡著的小臉,就好像充電一般,讓她有力量迎接新的挑戰。為了增加戰力,帶子女決定加入育兒團體,積極反應公共空間的問題;對於路人大魔王,帶子女選擇號召伴侶,兩個角色互相替換,也好有個照應。育兒這條路,帶子女將關關難過關關過。

作者介紹│謝馬力

本名是謝莉君,今年32歲。大學就讀心理系,畢業後成為協助受暴婦女的社工,點燃對性別研究的熱情,後來進入性別研究所就讀,並且參與性別教育團體的工作,圖鑑創作的機緣由此開始。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大塊文化《女子翻轉 》(原標題:帶子女)

責任編輯/林安儒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