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神巴菲特、初音未來、迪士尼。這三者乍看之下毫無關聯,但卻有一個共通點,那就是站在品牌背後的強大粉絲群。隨著網路和科技越來越發達,過去雲端之上的品牌和粉絲之間的距離也越來越近。只是,能將你高高舉起的粉絲,有一天很可能也會讓你重重落下。因此,如何妥善運用粉絲的力量、為自己加分,成為品牌經營的重點之一。
《狂粉是怎樣煉成的:成功推坑與造粉的社群行銷學》作者亞倫‧葛雷澤(Aaron Glazer)曾經是電台記者、企業顧問,後來共同創辦群眾外包絨毛玩偶公司Squishable,並擔任執行長。在漫長的職涯裡,他對粉絲生態、社群經營多有研究。而在仍然炎熱的九月天裡,葛雷澤低調飛來台灣,並在快閃行程中抽空接受專訪。
你無法「促使」,只能「鼓勵」
身為絨毛玩具公司老闆,葛雷澤看起來就和他的產品一樣溫和無殺傷力。不過,一旦談起社群經營秘訣,他的分享卻很坦白犀利。他認為,目前品牌在經營社群時,很容易遇上三個盲點。
首先,品牌在「圈粉」之後,總是想要進一步變現,讓粉絲成為自己的消費者。不過,葛雷澤指出:「你無法『促使』(make)粉絲成為消費者,只能『鼓勵』(encourage)他們。品牌可以鼓勵粉絲成為消費者,也可以鼓勵消費者成為粉絲,但是『促使』是一個錯誤的觀念。」
他表示,對任何品牌來說,想要讓粉絲變成消費者,或反過來讓消費者成為粉絲,都是一件很困難的事。「做為企業主,我們能做的第一步只有打造一個環境或平台,讓大家可以輕易地接觸到品牌,並和品牌進行情感交流。」接下來,品牌則要鼓勵消費者採取行動。
「『粉絲』(fan)其實是動詞。光是一個人坐在家裡讀《哈利波特》小說,只能稱得上是哈利波特小說的『消費者』,並不足以讓你成為哈利波特的『粉絲』。」讀者在讀完小說之後,如果還願意自動在社群媒體上分享心得、cosplay成小說中的角色、進行二次創作等,就會讓原本只有買賣關係的消費者躍升為粉絲。
「品牌只要給予工具和平台,支持他們並給予正向回饋就好。」他強調:「你可以訂定一些規則,或是成立組織,但是別想著要控制粉絲的行動。他們不會喜歡被控制的感覺,這樣反而會產生負面效果。」
傾聽粉絲和照著粉絲說的做,是兩件不同的事
粉絲總是希望品牌能夠聆聽自己的聲音,然而,缺乏獨特性格的品牌,往往無法吸引粉絲追隨。面對兩難局面,品牌到底應該怎麼做?「品牌要明白,『傾聽粉絲的聲音』和『凡事都照著粉絲的話去做』是兩件完全不同的事。」葛雷澤開門見山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