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按:比炎熱更可怕的寒流,每年冬季都帶走了數條生命,除了流感外,寒冷還會對人體造成什麼影響呢?聽聽這些氣象專家們怎麼說!
流感盛行
已知某些傳染病的流行,跟天氣和氣候有關。在日本,每年估計有超過1000萬人罹患流行性感冒,在寒冷的冬季,流感常常連續好幾天成為電視報紙上的話題。一旦流感病毒進入人體,就會導致疾病;而流感的傳染途徑,有吸入含有病毒的他人咳嗽、噴嚏的「飛沫感染」,以及藉由直接接觸到病毒附著物的「接觸感染」。
2015年12月∼2016年2月(2015年度)的冬天,日本全國都是暖冬,而2017年的冬天則是寒冬。圖1是2015年度、2016年度、2017年度冬天的流感人述變化圖。由圖可見在寒冬的2017年度,進入12月後感染人數就立刻攀升,大流行到隔年1月。順帶一提,該年估計全日本有超過2000萬人感染流感(國立感染症研究所,2018)。另一方面,在暖冬的2015年度,直到跨年之後才開始流行,流行尖峰出現的時間也比較晚。
除了此類防疫學的觀察外,也有不少實驗已證實了氣象條件與流感的關係。這些實驗的結果顯示,病毒在低濕乾燥的天氣下生存時間更久,譬如Harper(1961)的實驗就發現,在室溫20.5℃∼24.0℃下,如果相對溼度低於40%,病毒的生存時間就會更變長。
而根據動物實驗的感染率研究,若同時提高溫度和濕度,增加空氣中的水蒸氣,可以降低流感病毒的感染風險(Lowen et al. 2007)。
寒冷對健康的影響也很大
其實,相較於炎熱,全球每年死於寒冷的人數更多,連日本也不例外(Gasparrini et al. 2015)。在這層意義上,寒冷對健康的影響比夏季中暑更加深遠。不過,寒冷導致的死亡比夏天的熱傷害更難發現,而且表現出來的症狀也更多樣。那麼在寒冷環境下,人體究竟會出現何種生理反應呢?
低溫直接導致死亡的嚴重疾患,有失溫和凍死。這些都是因為長時間暴露在低溫下,超出體溫調節機能的負荷能力,使體溫變得太低的極端例子。人類是能夠把體溫維持在一定範圍的恆溫動物。
為了不使體溫在寒冷環境中而下降太多,人體會透過代謝和顫抖來產生熱。另一方面,為了不使體內的熱在低溫環境中逃散到大氣中,人體會透過自律神經收縮身體表層的血管。然而這個反應也會使血壓上升,增加血管的負擔。因此在低溫下,會增加與腦和心臟有關的循環系統疾病的發病風險。
以寒冷為導火線的急症可怕之處
人類的身體平常受到自律神經控制。自律神經與人的意識無關,負責控制內臟的運作等活動;在一天之中,以及一年中的不同時節,自律神經的作用也會有所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