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科醫師怎能說身心症是「裝」的?他一句話戳破,汙名化精神疾病帶給社會的嚴重性

2017-10-02 15:34

? 人氣

很多人有身心症,卻無病識感?

主要是「精神」這兩個字太抽象,英文〈源自希臘文PSYCHO字首〉原意是靈魂,後來慢慢知道是指人思考跟情緒等高階認知功能〈感覺、運動一般講較原始,和動物一樣〉,但是翻譯成心智也很奇怪,因為心指的是情緒跟想法,又會和心臟混淆,是故有些兒童精神科改名為兒童心智科。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像過去「精神分裂」更是一個科學上、邏輯上都錯誤,卻造成汙名化跟恐慌的壞名詞,現在已改名「思覺失調症」。

相同的身心症〈精神官能症也是〉也是一個有悠久歷史卻缺乏科學化、精確化的名詞,現在有更好的分類,像情感性疾患,還有焦慮性疾患,包況大家孰悉的「恐慌症」、「強迫症」,還有和身心症最相關的「廣泛性焦慮症」。

這些病人至少佔人口數的1/4以上,因為精神疾病的汙名化,造成大家的誤解、拒絕,缺乏病識感,甚至到別科各處求診,勞民傷財。

心情不好會死人,器官會壞掉?什麼情況該主動就醫?

這得看心情不好怎麼定義,但是器官壞掉是缺乏足夠科學根據的,很多都跟疾病造成的生活障礙、缺乏運動有關。至於心情不好到腦壞掉,是柯文哲講的過度誇張了。

但人體的確很奧妙,不可否認生理與心理是交互作用影響的,好比長時間處於緊張情緒裡,人會沒有食慾,因此,透過一些生理症狀表現,可以觀察到是否需要求助精神科。

例如:腸躁症、頻尿,胃脹、胸悶、心悸、頭痛,長期失眠,但經過適當科別檢查後,假如沒有異常發現,治療也不見好轉,那麼就表示應該尋求精神科醫師的協助,因為很可能是廣泛性焦慮症〈俗稱身心症〉。

假如同時併有3-4種症狀,那麼更可能是身心症,千萬不要忌諱到精神科門診求醫,跑遍醫院各科別後,落得頭痛醫頭、腳痛醫腳,卻怎麼也醫不好的下場。

責任編輯/蔡昀暻

喜歡這篇文章嗎?

蔡昀暻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