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科這一門醫學專科起源於19世紀的精神病院,1844年,13位開設小型精神病院的醫師聚集在費城,創立了美國精神病患機構院長協會(Association of Medical Superintendents of American Institutions for the Insane)。
當時的精神病院提供的是一種環境照護,叫作「人道療法」,這種照護方式是由貴格會教徒引進美國,在那時候的成效頗佳。
大部分精神病院50%以上的初次住院患者都能在一年內出院,而且其中有一定比例的患者,出院後就再也沒有回到醫院。19世紀曾有一個針對烏斯特州立精神病院所作的長期研究,發現該院984位出院患者中,有58%的患者終身情況良好。
然而到了19世紀後半,精神病院的規模迅速擴大,社區內的老年人和梅毒患者等神經症狀患者都被扔到精神病院,這類病人根本不可能痊癒,人道療法因而被看成一種失敗的照護方式。
設想一種新穎的精神醫學
在1892年的聚會中,這些精神病院院長立誓拋開人道療法,轉而採用物理治療。
精神醫學新時代的曙光乍現,他們很快就開始傳揚許許多多物理治療的好處。他們說各式各樣的水療,包括高壓淋浴、長時間泡澡,是有幫助的。其中一間精神病院報告提出,為患者注射綿羊甲狀腺萃取物能帶來50%的治癒率;還有醫師宣稱,注射金屬鹽、馬血清,甚至直接注射砷,可以讓瘋狂的心智恢復清明。
特倫頓州立醫院院長亨利·柯頓(Henry Cotton)在1916年報告中說到,他治療神經失常的方法是拔掉病人的牙齒。有人說發燒治療有用,也有人說深度睡眠療法有用,只是這些身體治療的報告雖然在一開始看起來大為成功,但都經不起時間的考驗。
1930年代末、1940年代初,精神病院的醫師們熱烈擁抱一種直接作用於腦部的三合一治療,被大眾媒體稱為「奇蹟般」的治療—至少最初如此。
首先是胰島素昏迷療法。醫師先為病患注射高劑量胰島素,讓他們因血糖過低而陷入昏迷狀態,再幫他們注射葡萄糖,讓他們活過來。
《紐約時報》如此解釋,這時候「腦中的短路消失了,正常的電路重新開始作用,他們因而能恢復理智、認識現實。」接著是痙攣療法,也就是利用四氮五甲烷(Metrazol)這種毒性物質,或電擊的方式,引發病患的痙攣;等到病患清醒之後,就不會再有病態的思想,取而代之的是精神上的幸福感;至少精神病院的醫師是這麼說的。
最後一種「劃時代」的療法是額葉切除術(lobotomy),用外科手術摧毀大腦額葉(frontal lobes),立即就能顯示成效。《紐約時報》說,此一「靈魂的手術」,能夠「在數小時內,讓野獸化作溫馴的動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