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台灣人不唱自己的歌?
1976年12月3日,在淡江文理學院西洋民謠演唱會上,身材高壯的李雙澤背著吉他、手拿著一瓶可口可樂走上台,劈頭就質問底下聽眾:「為什麼一定要唱美國商業流行歌?為什麼大家不唱自己的歌?」接著他一連唱了好幾首台灣本土民謠《補破網》、《恆春調》……台下頓時開始議論紛紛、陣陣騷動,甚至出現了噓聲。感受到鼓譟的李雙澤又說:「你們就想聽洋歌吧?」於是他開始唱美國民謠歌手巴布‧狄倫的《答案在風中飄》(Blowin' in the Wind)後轉身離去,把當晚的答案留在風中飄盪。
李雙澤這一鬧,引起了激烈的論戰,淡江的校園刊物《淡江週刊》一連兩三個月都在討論這件事的後續迴響,其中有人反問李雙澤「我們的歌在哪裡?」更是讓他不禁感嘆「年輕人寫不出自己的歌,是一件多悲哀的事情?」於是他揹起吉他不斷創作,也影響越來越多人開始譜曲,開口「唱自己的歌」。
知名歌曲《美麗島》成為台灣政治史上的重要象徵
李雙澤一生共留下了9首歌曲,其中最廣為人知的,莫過於《少年中國》與《美麗島》,這兩首曲子都是李雙澤所譜,前者歌詞改編自蔣勳的同名詩,後者則是淡江老師梁景峯改編自台灣第一位女詩人陳秀喜的作品《台灣》。同樣由李雙澤所寫的兩首歌,卻有著截然不同的命運,《少年中國》後來被台灣的統派所傳唱,《美麗島》則為獨派所歌頌,甚至成為台灣政治史的重要符號,2016年蔡英文總統就職典禮上,也曾演唱這首歌。
因「美麗島」在1979年被黨外團體拿去作為雜誌的名稱,後來還爆發了「美麗島事件」,參與事件的黨外人士後來在民進黨內部形成「美麗島系」,當時美麗島雜誌社高雄分部舊址附近的捷運站,也被命名為「美麗島站」來紀念。不過回到《美麗島》這首歌,其實在歌詞上也有過一些爭議及反思,像是臺灣排灣族詩人莫那能就曾經當面對李雙澤質疑部分歌詞:「你們『篳路藍縷,以啟山林』的時候,我們原住民就開始顛沛流離;還有『水牛 稻米 香蕉 玉蘭花』都是外來種,台灣有的應該是飛鼠、黑熊、小米啊!」
以上種種,無論是漢人與原住民用不同角度看《美麗島》,還是《少年中國》受到統派族群歡迎,都顯示出台灣多元族群的聲音,也是李雙澤所提倡的「民歌精神」對土地、人民造成的迴響,透過彼此的經驗生活經驗、認同感去「唱自己的歌」,才能夠讓這片土地上的我們彼此對話,互相了解。
唱自己的歌,然後呢?
也許是天妒英才,投入歌曲創作不到一年的李雙澤,在1977年的9月為了救落水的外國遊客而溺斃,得年28歲。不過他開啟的創作風氣已經勢不可擋,在各大校園遍地開花,但可惜的是,李雙澤所想要傳達的民歌精神卻難以延續,因為當時尚未解嚴,對於較左傾、本土、有批判性、不符統治當局價值觀的內容都會被禁止,像是李雙澤的好友楊祖珺曾想將他生前創作的歌曲錄製成唱片,下場就是慘遭禁播。於是後來的民歌運動幾乎以校園民歌為主流,曲風多為歌頌愛情、日常生活、文化體驗等等,後來也逐漸商業化,直到接近90年代才逐漸沒落。會有後來這些發展,相信李雙澤也始料未及吧!
究竟這位傳奇藝術家,還發生過怎樣的的故事呢?公視紀錄片《不羈─臺灣百年流變與停泊》系列〈我們的歌是青春的火焰-李雙澤〉特別請到李雙澤的老師李元貞、曾憲政、梁景峯,同學林洲民(前北市都發局長)、詩人好友莫那能等人,一起來回憶這位永遠年輕,用一把吉他、一瓶可樂點燃民歌火焰的重要推手。
*由知名導演符昌鋒執導的公視2021旗艦歷史紀錄片《不羈─臺灣百年流變與停泊》,自2021年1月12日起,每週二晚上十點於公視主頻道首播,〈我們的歌是青春的火焰-李雙澤〉集於2月2日首播。「4K中文版」在「公視+」OTT影音串流平台上架,詳情請上《公視時光台灣》官方粉專。
本文/圖經授權轉載自公視 時光台灣 Reel Taiwan
責任編輯/連珮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