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較胖、肉多,就不用擔心肌少症找上門?專家曝三大危機:一旦輕忽恐付出嚴重代價

2021-02-06 08:30

? 人氣

危機二:心血管疾病風險高

氧化壓力、慢性發炎以及荷爾蒙異常,使得肌少型肥胖和心血管疾病有很深的關連。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發表在《營養、健康與老化期刊》(The Journal of Nutrition, Health & Aging)的研究發現,相較於只有肥胖或只有肌少的人,肌少型肥胖的人罹患心血管疾病風險高出23%。

危機三:升高糖尿病風險

同樣以「美國國立健康營養調查」的資料分析一萬四千多名成人,肌少型肥胖的人有較高的風險發生胰島素阻抗及血糖異常,導致葡萄糖在血液裡流竄。

增肌不只是去運動,更要增加日常活動量

要格外小心的是,並非減肥就能解決肌少型肥胖,甚至可能更糟。因為若以飲食控制的方式減肥,隨著體重下降肌肉量會流失,讓肌少症雪上加霜

日本「高齡者肥胖症診療指南」提醒,高齡者減肥時要謹慎設定降低熱量數,並充分攝取蛋白質,同時進行肌力訓練。甚至,日本減重專科協會理事長永田孝行接受日本《每日新聞》採訪時指出雖然全球沒有統一定義,若身體質量指數(BMI)未達20且體脂率35%,則可能是肌少型肥胖,他建議,如果身體質量指數(BMI),未達20,應該將目標放在增肌。

但增肌不只是去運動,更要增加日常活動量。如上下樓梯不搭手扶梯、走樓梯,飯後去倒垃圾或遛狗等,永田說「除了睡覺不躺著,除了吃飯不坐著」,連看電視也站著。

永田還建議每天盡可能多走路,增加每日步數;而且走路要大步快走,快到和同齡的人一起時,對方要趕上你的速度。

此外,最好每天踮腳尖上下二十次、深呼吸十次,每天做兩回。手掌張到最大再緊握,每天做十次,以建立握力

在飲食上,飯量可以減少,但因為飯量減少而降低的熱量可以移到優質蛋白質,如豆、魚、蛋、肉類等。

但體脂率若已達三五%,就要以減脂為目標,不過飲食上不能減少蛋白質,只能從限制碳水化合物和油脂類下手,以及以下方法可以嘗試。

1.改變吃的順序

飲食從纖維質高的食物開始,蔬菜、海菜、海藻類開始吃,防止血糖急速上升,接著吃蛋白質,最後吃碳水化合物。這個方法也能防止過食。

2.睡前讓腸胃淨空

睡前吃宵夜會讓多餘的熱量囤積在體內,因此,晚餐後到隔天起床最好要間隔七小時以上,讓稱為促胃動素(motilin)的荷爾蒙清空腸胃。

實際上,飲食、運動、肥胖、肌肉和老化彼此關連,又非常複雜,多動、練肌肉、吃優質蛋白質,避免減肥帶來更大的危機。

作者介紹|劉燦宏、黃惠如 、黃惠宇 、李杰

劉燦宏

雙和醫院副院長

台灣彰化人。國小時,母親從高處墜落導致終生下半身癱瘓,因此從小就立志成為一名復健科醫師。1992年台北醫學院醫學系畢業,於台大醫院及部立桃園醫院完成復健專科醫師訓練。2004年前往美國哥倫比亞大學修習肥胖治療與營養學,2007年完成陽明大學公共衛生博士學位,2014年擔任台北醫學大學教授至今,曾任台北醫學大學醫學院副院長、醫學系主任。現為台灣ICF學會、中華民國肥胖研究學會理事長。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