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篇文章是寫給不久前剛畢業,或是快畢業的大學生,研究生,留學生看的。以下的人脈概念介紹,不包含商二代或是政二代的假設,畢竟小弟沒有這類相關經驗,沒有辦法深得其精髓。我是覺得,如果你是上列兩類的話,家庭所帶給你的人脈經營教育早就夠用了。
留學生/社會新鮮人模式:「幫我找工作」概念
本魯最近不小心亂入了一個矽谷灣區為 1x 歲到 20 初的大學生朋友舉辦的職涯分享會,其他分享的講師們青年才俊,也都還在 20 歲的後段班,身為在場除了教授以外唯一 30 歲以上的老人,每當發言的時候,都覺得自己聽起來倚老賣老,講起來一點也不潮。
這些青年才俊的講師兩位正襟危坐,侃侃而談,聊到發展職涯,攻克職缺的法們時,都會帶到「多多社交,培養人脈」這點。
的確,站在這個階段的職涯中,身為留學生想在美國找到正職工作,除了仰賴自己的學科以外,最重要的,就是想辦法深入同學,學長學姊,甚至學弟學妹的人脈中搜索,讓那些已經在 Google , Facebook ,或是 Linkedin 中找到正職的朋友們幫忙內推,增加成功機率,如果這些朋友在公司中的影響力卓越,自然能夠大大推自己一把,在競爭的美國留學生生存戰中領先群倫。
這時候所謂的人脈,只要你專業的功力不差,平常做人也不會很機歪,介紹工作分享工作資訊不就是份舉手之勞,只見過一兩次面的朋友也會非常願意幫忙,說不定還能賺一份 referral bonus ,何樂而不為?
在 30 歲之前,我所認知的,真正能用的人脈也就如前段所述,跟留學生人脈一樣,幫幫內推,幫忙做些 information session。所謂人脈累積的速度也跟鴨子划水一樣,有跑活動派對的時候才有,家裡蹲時則是沒有什麼人理你。
長輩模式:「工具人,情緒勒索,情義相挺」概念
這時候教授加入討論了:「我其實並不喜歡到處喇咧認識人,因為在台灣,很多人錯把人脈當作是『工具人』的概念,很多不太熟也不是朋友的人們會拜託東拜託西的,很難處理」。
是啊,尤其是那種長輩間的人脈,比如說爸爸的朋友希望幫他孩子找到你相熟公司的工作,拿著禮物上門拜託,看著他半祈求的眼神,帶上一點情緒勒索,你想幫卻又不想幫,又不是選立委在做選民服務,不知道如何是好。
動用這種人脈就跟人家出國,你請人幫忙代購東西,還請別人上窮碧落下黃泉幫你找折扣一樣討厭。或是一個不熟的朋友請你介紹你九族給他賣直銷一樣無言。
奉勸一句,如果不是打算絕交,靠靠靠靠超耍賤,不要這樣揮霍你的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