辦桌和流水席差別大、結菜尾會影響總鋪師業績…「台菜教母」黃婉玲揭密正宗菜尾湯文化

2021-03-04 11:30

? 人氣

結尾菜原來在辦桌中扮演最重要的角色?(圖/取自unsplash)

結尾菜原來在辦桌中扮演最重要的角色?(圖/取自unsplash)

菜尾湯文化最特殊之處在「還菜尾」的過程,在宴席結束,師傅開始做最後「結菜尾」的料理時,客人已經陸續散席,壯丁忙著將八仙桌、長條板凳歸還各戶人家,婦女們忙著洗鍋碗瓢盆,讓壯丁們幫忙歸還,一場熱鬧的宴席至此逐漸散去,辦喜事的三合院廣場逐漸恢復正常狀態,出來幫忙的壯丁、婦女也慢慢的回家,現場散發出一種曲終人散的氛圍。

來幫忙的鄰居在協助清理宴席現場後,就各自打道回府,不會在外逗留, 因為接下來是主人家還菜尾的時間,若還在外面逗留,萬一當主人家派的壯丁送來菜尾湯時家裡沒大人,小孩一不小心將菜尾湯打翻了,這幾天的辛苦可不就白費,期盼好久的打牙祭大餐也就泡湯了。鄰居們回家休息坐等師傅將菜尾湯結好的同時,還要趕快煮一鍋白飯,等到香氣迷人的菜尾湯送來, 就可以馬上配著白飯,和家人一起大快朵頤吃大餐了。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菜尾結得好,代表師傅的未來業績 

師傅在喜宴菜色上完後,就會開始認真的「結菜尾」。要知道,菜尾結得好不好,不但考驗師傅的功力,也關係著師傅未來是否能再接到附近人家的訂單;若菜尾湯結得好,大家知道這位師傅功力夠,以後家有喜事時,自然就會想找他幫忙,而且早年街坊鄰居關係密切,大家口耳相傳,師傅若功力不夠,馬上全村莊的人都會知道!因此師傅在這節骨眼可是卯足了勁,絲毫不敢掉以輕心,非得一試再試,才敢大聲吆喝「菜尾湯結好了」,將菜尾湯交給主人家處理,並收取主人家付的辦桌佣金,帶著菜刀、大鏟離開。

師傅留下來那數大桶菜尾湯可要趁熱快速送出,但在挑送的過程可得小心翼翼避免灑出來,因此主人家會派出家中的壯丁,三人為一組,其中一人挑著扁擔,前後掛兩桶菜尾湯,另一人拿著一疊大臉盆,第三人拿著勺子,三個人搭檔出發,同時有好幾組人就這樣穿梭於村莊大街小巷,依主人家提供的名單,分送菜尾湯給來幫忙的鄰居,這就叫做「還菜尾」(還字在這裡的台語發音要發第三聲,代表主人家對幫忙的鄰居五體投地、彎腰鞠躬的謝意)。

這三人一組的壯丁挑著菜尾湯到了致送的家戶後,拿勺子的壯丁要先鞠躬謝謝說好話,感謝對方這次鼎力相助,讓喜慶圓滿完成,送來一份菜尾聊表心意,另一名拿臉盆的壯丁則幫忙打菜,將菜尾湯裝滿一臉盆送上,要等到來幫忙的每戶人家都收到一盆菜尾湯,這場喜宴才算功成圓滿。

在還菜尾的過程,村民只要聽三人一組在村莊裡繞著,都會探出頭來看看什麼時候輪到自家,可見菜尾湯迷人之處,你可能會好奇負責還菜尾的壯丁怎麼知道是哪一家來幫忙?還菜尾會不會跑錯戶?主人家又哪來那麼多臉盆來裝菜尾湯?

其實早年的村莊規模都不會很大,整村就像是一個大家族,左鄰右舍都很熟悉,彼此之間的關係也心裡有數,很容易知道哪一家曾派人來幫忙,加上這些臉盆都是村民在喜宴前借給主人家使用,每個臉盆都有各自的記號,喜宴過後先不還臉盆,等到還菜尾時,再由專人抱著一疊臉盆,按臉盆底下的記號裝菜尾湯還給該戶人家,順便把借來的臉盆還回去,這可真是面面俱到了。

可不要以為負責挑菜尾湯的人比較辛苦,其實這也是分工合作的互助行為,因為向鄰居答謝講好話的,可是拿勺子和抱臉盆的人要做的,若態度不佳、禮數不夠,傳回主人家耳中難免引來一頓責難,挑重擔的就沒那個壓力。

到五〇年代,都市地區辦桌已不用再向鄰居親友借鍋碗瓢盆、八仙桌、長板凳,但在喜宴後還是有還菜尾的風俗,只是做的菜尾湯數量沒有以前多,還的份量也不大,這是因為家有喜事,通常會在門口擺桌熱鬧宴客,總會造成左鄰右舍的不便,所以還是會還菜尾給左鄰右舍感謝、致意,但還菜尾已慢慢沒有往年的盛況。

接到菜尾湯的人家一拿到菜尾,第一件事就是拿到火爐上再滾開一次,因為菜尾湯是由許多菜餚結合在一起,比較容易酸壞,我在孩童時代都知道不能去動菜尾,萬一手癢拿勺子到鍋裡撈,一定會遭來一頓喝斥,珍貴的菜尾可是動不得、也玩不得!

在那沒冰箱的年代,處理菜尾湯有其訣竅,先將當餐想吃的部分舀出來, 其他的湯用大火滾開,滾了又滾,熄火後就不再動那鍋菜尾湯,連一點震盪都不要有,隨著入夜天氣轉冷,滾開放著隔餐也不會壞,說也奇怪,滾好後若不信邪,就算只是用勺子撈幾下,這鍋湯鐵定餿掉。

收到的菜尾湯通常只會先吃一部分,剩下的會加一些大白菜再煮,份量就變得更多;有趣的是,菜尾湯隔餐再煮,越煮越滾越好吃、越有味,滋味不會因為加了大白菜而稀釋,功力夠的師傅結出的菜尾湯就像聚寶盆似的,多加大白菜味道不會變。主婦收到菜尾湯後,一臉盆的菜尾湯加工後變成兩臉盆的量,全家這時便可大打牙祭,每一臉盆的菜尾湯常常夠一戶人家吃個兩餐,也省了不少菜錢,所以下次鄰居再有喜慶,大家也都樂於幫忙, 期待下一次菜尾湯的到來。

除了「還」給來幫忙的鄰居的菜尾湯外,主人家也會把自己留下的一部分,再分送給來參加喜宴的至親,這可不是因為怕吃不完才送出去,而是因為親友包了大禮,只請他在宴席上吃一頓難以表達謝意, 再加一份菜尾湯代表「因為包的禮太大了無以回報,非常感恩」之意。至於主人家,在忙碌的宴席上忙著招呼客人,根本不可能坐下來好好吃一頓,留下菜尾湯剛好彌補宴席上沒吃飽的五臟廟,犒賞自己一番。

流水席和辦桌是不一樣的! 

這讓我想到一個有趣的事:有些人誤以為擺桌宴客就是「流水席」,其實宴席和流水席是不一樣的形式,一般人家辦流水席的機會不多,通常是廟宇有建醮活動時,因出入信徒川流不息,才會辦流水席讓信徒「呷免驚」。流水席的菜色比較平價,也沒有開席時間,只要賓客入席,廚師就會端上菜餚,不用等主人家喊開動,大家隨時可以吃個飽,不怕你吃,就怕你不來,流水席充滿主人家熱情歡迎的氣勢。

有一次我應朋友之邀,到他鄉下老家參加一場流水席,事前朋友告訴我不用拘束開桌時間,隨時可以到,我下午三、四點到達時,朋友老家的院子裡已經擺了好幾張圓桌,招呼我們一家人入座後馬上就有人端菜上來,晚到的賓客也跟著坐下來品嚐,師傅隨時補充菜餚,吃完之後會有人上前收拾餐桌並重新擺上新的餐具,如此周而復始,餐桌上始終有人在吃東西,師傅也一直很忙碌, 整個會場一直很熱鬧。

時至今日有些人分不清宴席和流水席的差異,早年流水席是不用送紅包的, 不管幾個人上桌,隨時到隨時可以吃,整天的菜餚與客人如流水般的綿源不絕;宴席則是要包紅包,有宴席時間限制,賓客依約定時間到場。而且流水席不限出菜的數量,宴席則有幾道菜的規範;流水席沒有菜單,宴席則是有菜單,而且通常較精緻。

我記得到民國五〇年代時,鄰居家辦喜宴,我家如果無法參加宴席,也都會包個小紅包恭喜,等到宴席結束後,鄰居會送來一鍋菜尾湯,這時已不是三人一組大陣仗的還菜尾,通常是親家母親自提著一鍋菜尾湯來,感謝的說「怎麼那麼客氣,包了紅包也不來吃,只好包個菜尾湯來謝謝,失禮了」。

雖然菜尾湯從一個大臉盆變成一小鍋,但總還有菜尾湯可吃,我還記得以前鄰居感謝我家包紅包祝賀,還會講一句「這次欠你家的一番人情,日後我家有喜慶還菜尾時一定會多送一份給你們」,只是隨著辦桌菜餚的改變,菜尾湯逐漸消失,還菜尾的文化也不復得見。

作者介紹| 黃婉玲

作家、美食家、土生土長的台南人,從小喜愛恣意悠遊於歷史巷弄,對於古老的人、事、物充滿特別的情感。喜歡時髦,卻又鍾情於老文化,喜歡以不同的方式,探究、傳遞文化,特別偏愛以「吃」來談論文化,因為這是最不沉重的文化認識方法。年少時曾被舅舅評說:「年紀輕輕,身體卻住了一個三百歲的老靈魂!」

著有:《一碗肉臊飯》(2019年出版)、《百年台灣古早味》(2019年增訂新版)、《台菜的一年》(2017出版)、《老台菜》(2017年增訂新版)、《阿嬤的廚房》(2012年出版)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寫樂文化 《台菜本味:黃婉玲的菜尾湯和經典宴客菜》(原標題:還菜尾,總舖師展現功力—把最豐美的滋味「還謝」給里鄰)

責任編輯/連珮妤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