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棍棒敲打、電擊到喝酒…麻醉技術有多狂?手術前用7張圖,搞懂麻醉師對你做什麼

2017-11-02 12:12

? 人氣

當醫生要治療患者時,外科手術是其中一種選擇。當代患者之所以能受惠於手術治療,多少與麻醉技術的進步有關。 試想,若在未接受麻醉的情況下接受手術,應該沒多少人能忍受手術刀劃進皮膚的那一刻。(延伸閱讀:治療痔瘡,醫生竟用八根手指用力撐開「菊花」!)這一次,跟著我們的腳步,一起認識這項重要的醫學技術吧!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麻醉簡史

古代

事實上,人類很早就有使用麻醉藥物的經驗,其成分多萃取自罌粟花、曼陀羅花,或是直接讓患者大量飲酒。除此之外,人類還想出以電魚發電、棍棒擊暈、箝制血液循環等方式麻醉患者,可想而知,這些麻醉法在達成目的之前,患者可能先經歷比疾病還嚴重的傷害。

說到麻醉,當然不能不提東漢末年的神醫華陀,他不只醫術高明,更發明了混和各式藥材而成的麻醉藥「麻沸散」,據說患者服後會喪失知覺,華佗便可順利執行外科手術。

當丞相曹操聽聞民間有此神醫,便立即聘為私人醫生。曹操一生受頭痛所苦,相傳華陀曾直言,若服用他獨家製成的麻沸散,搭配開顱手術,就可根除疾病。

然而,曹操怎會輕易讓人動他的腦袋,基於不信任感,曹操將華陀囚禁,沒多久便下令處死他,隨著華陀的死,麻沸散也因此失傳。直到19世紀,麻醉技術終於出現一道曙光。

近代

近代麻醉技術源於科技進步,科學家陸續合成許多化學物質,例如乙醚、一氧化二氮(俗稱笑氣),而人們無意間發現吸入上述氣體後,會失去知覺。

1846年,美國醫師莫頓 (William T.G. Morton) 在患者吸入適量乙醚後,成功地完成手術,隔年,另有醫生以氯仿 (chloroform) 為吸入物質,亦成功完成麻醉。而在1868年更有醫生合併笑氣與氧氣讓患者吸入,從此「吸入性麻醉」開始受醫界重視。

隨著技術演進,吸入麻醉氣體的方式也從體外進展至體內。1920年,「氣管內管麻醉術」誕生了,這是在患者接受麻醉後,從口或鼻置入一條軟管至氣管,確保麻醉過程呼吸暢通,並持續給予麻醉氣體的技術。有了氣管內管,醫生得以執行更大的手術(如胸腔手術)。

除了吸入式麻醉,人類也在1934年發明「靜脈注射麻醉術」,麻醉方法從此有了新的選擇。

1
 

總歸來說,麻醉創造了無痛、無知覺的手術情境,這些肌肉鬆弛、鎮靜、失憶、知覺喪失的情況是暫時的。從古至今,人類鑽研麻醉方法的目的,無非是減輕患者在治療期間的不適感,使患者更有勇氣,與醫生一同攜手對抗疾病。

麻醉的原理

既然麻醉的目的在於使人感受不到疼痛,因此認識「痛覺」能幫助我們了解麻醉的原理。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