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奈看著管不住孩子尖叫亂竄的爸媽,他:要小孩乖,拜託父母先改掉最常說的這3個字

2017-12-04 12:13

? 人氣

安排空間的規矩像是透過「在床上不能玩玩具」這個要求,幫助孩子區分「睡覺」與「玩耍」的空間,讓孩子了解「床」這個空間專門用在睡覺休息,而「客廳」或是「遊戲間」才可以玩玩具。而時間安排的規矩像是「吃飯前要洗手」與「睡覺前要刷牙」,向孩子預示接下來的時間應該做什麼事情,讓小孩對一天的行程有心理準備。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荷蘭父母之所以重視規矩的建立,是因為規矩可以幫助孩子建立生活的空間感及時間感,提供一套可依循的框架與準則。建立好家庭規矩,還能讓孩子在上托兒所或學校前做好心理準備。這些場合充滿各種為了確保秩序的規矩(譬如上課不准聊天、過馬路要排路隊等等);孩子開始社交生活後,也得學會怎麼跟其他小朋友相處(譬如跟其他小朋友發生衝突時不能打架、跟同學玩遊戲不能作弊等等)。

隨著孩子的成長,規矩也會改變,但在規矩下生活是人類社會的必然,若是學齡前的小孩可以在家中先學到這一課,也比較容易適應家庭外的生活。

荷蘭父母通常會區分兩種規矩:「禁止性規矩」與「鼓勵性規矩」。

「禁止性規矩」的目的是為了確保孩子的安全

建立規矩三原則,遵守「簡單」、「有道理」、「少」

「禁止性規矩」的目的是禁止小孩做某一件事,主要目的在於確保孩子的安全。譬如我們家的廚房放了垃圾桶及回收桶,也常在廚房開火炒菜煮水。這些事物對一個2歲的小朋友來說很危險,為了保護女兒,我們決定設立「小孩不能進廚房」的規定。

要寶貝女兒遵守這個「禁止性規矩」,我認為需要符合三個原則:

原則1:規矩要簡單、清楚而具體,以便孩子理解規矩的內容

像我們家「不能進廚房」的規矩若換成「不能摸垃圾桶」、「不能碰櫃子裡的清潔用品」以及「不能靠近瓦斯爐」這三個規定,可能會因為太複雜讓孩子無法理解也記不住,因此父母設立規矩的時候一定要越簡單、越清楚、越具體越好。

原則2:規矩背後需有清楚的理由,孩子才能了解為何該遵守規定

比如,「不能進廚房」的規矩是「因為廚房很危險」,孩子進廚房容易受傷。每次女兒想要進廚房的時候,我們會不斷地告訴她為什麼爸媽不讓她進廚房,讓她理解爸媽設立這個規定不是為了欺負她或排擠她,而是為了保護她。一直重複講規矩背後的道理,女兒也漸漸地接受她不能進廚房這件事,也了解到廚房哪些東西是具有危險性的。

跟孩子溝通規矩背後的道理有另一個好處,就是小孩一旦接受了大人的道理,對父母的信任感也會跟著提升;未來父母在設立新規矩的時候,孩子也會因為過去的經驗,相信新規矩也有它的道理,比較容易接受父母設立的規範。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