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者投書】白居易《琵琶行》為何入選國文課本?清大教授點出一個不能戳的秘密

2017-11-03 16:54

? 人氣

沒提到食物好不好,但環境很差:「住近湓江地低溼,黃蘆苦竹繞宅生」,就是說濕氣重又多草木,肯定蚊蟲很多。最嚴重的是偏僻的鄉下沒有好聽的音樂(「豈無山歌與村笛,嘔啞嘲哳難為聽」),且不時有杜鵑的叫聲跟猿的哀鳴,吵得人晚上睡不著。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以上兩種對江州的不同態度不是自相矛盾嗎?不是白居易的態度反反覆覆,而是涉及到不同讀者、不同對象的問題。給元稹的情書中,白居易是要寬慰老朋友,不想讓朋友擔心,自然說自己過得很好。詩歌如〈琵琶行〉不是詩人寫一寫自high一下就把它燒掉,而是預期會有其他讀者(包含後代讀者),更可能傳唱到其他當時人的耳朵裡的。廢文王白居易時時刻刻都要寫詩,就如我們時不時要在臉書上發發廢文,但別忘了臉書是一個公開平台,如果你不是用假名,那平台上可有你的父母、朋友、老師、同事或老闆,你要發廢文前不會稍微考慮有沒有損及你的形象嗎?同樣的,白居易要寫詩的時候,難道不會考慮一下讀者(如朝中的權貴)對他的觀感嗎?如果是這樣,那詩歌正是形塑公開的自我形象的最佳工具。

白居易對元稹說自己想在江州終老,當然不是實話,只是安慰老友罷了。事實是白居易在被貶官後,一心想要回到京城,因為對當時的文人而言,離開政治中心就是政治生涯的結束。他的〈琵琶行〉寫地方音樂難聽,其實要凸顯的是京城音樂的美妙如「大珠小珠落玉盤」;寫京城來的琵琶女的琴藝高超,其實是比擬自己同樣高超的寫詩技巧(不然怎會有〈琵琶行〉這千古傳唱的詩?)。靠著高超的詩藝,本應該是「白居易」,但卻在京城「居不易」,因此當然要寫自己鬱鬱不得志,刻劃自我淪落天涯的形象。最後流了滿身淚,自然是表達回京的強烈渴望。考慮到詩歌的可能讀者,白居易自不會在詩中寫到自己被貶到江州好開心;萬一被把白居易貶官的人聽到了,不是有可能更火大,把他貶得更遠嗎?

回到最初的問題,為何廢文王白居易稱霸國文課本?一、因為他曾經有很硬的後台(國立編譯館)。二、因為他很懂得在詩歌中形塑自我形象,如〈琵琶行〉中那天涯淪落人,大概感動了戰後許多淪落到台灣的外省人。至於什麼詩歌是穿越古今的藝術云云,我只能回說歷史是變動的、社會是複雜的、人性是幽暗的,而詩歌往往與政治糾葛在一起,別忘了,中國古代大多數的詩人都是政客,都是當官的或者曾經當過官。政治不是詩,但詩歌可以是很政治。

作者介紹│謝世宗

國立清華大學台文所副教授,教授台灣文學、電影,著有《電影與視覺文化:閱讀台灣經典電影》

責任編輯/潘渝霈

歡迎投稿給風生活,請寄到opinion@storm.mg,並附上投稿內容檔案(word檔、純文字檔)、投稿人真實名字、email和電話,來稿一旦錄用,用以mail通知,且本站保有文字刪修權,請勿一稿多投。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