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教育部積極推動教育改革,如頒布 108 新課綱、提升甄選入學的比例,都是希望培養出勇於探索自我與未來志向的學生。隨著數位時代的來臨,自主學習力已成了各級教育體系最希望培養的能力之一。學生如何能具備自主學習力呢?根據亞洲自主學習科技品牌 Snapask 時課問的《亞太區自主學習白皮書》中指出,善用數位工具的學生將更具自主學習力與提升學習動機。
除了體制內的教育改革推動外,許多現場的教育工作者憑著智慧與創意,讓創新教育模式在這幾年內遍地開花,激盪出學生對學習的熱情,例如師大附中的洪逸文老師將探究式教學引入課堂中,不僅翻轉了傳統的課堂風貌,讓學生驚喜地表示:「原來地球科學可以這樣上!」,更讓學生學會思辨。
創新教育模式,喚醒學生心中沉睡的獅子
「往教室外看看,從今天天空的雲,你觀察到什麼?估計一下雲有多高?雲的走向?」上課總是用提問方式引導學生進行探索的洪逸文,不僅是師大附中的地球科學老師,也是國教署探究與實作課程北區推動中心的執行祕書。早在 108 課綱上路好幾年前,洪逸文就以創新的教法,以課本的知識內容作為教學素材,引導學生進行推理、論證、表達與獨立思考,而不再只是傳遞學科知識與準備考試。
洪逸文談到,不論之前社區高中十幾年的任教,還是回到母校師大附中授課,他都強調透過「提問」的方式刺激及引導學生思考,就引領學生找出課本知識與生活情境之間的連結。比起直接把答案告訴學生,問答與互動的方式不僅能引發學生學習的熱情與動機,更能開啟他們獨立思考、拓展視野的能力。
不只課程具獨特性,考題也很創新
「曾經有老師看過我出的考題,很驚訝地科竟然可以這樣考。」洪逸文舉例,看似談新竹特產柿餅與米粉的一個期中考題組,背後其實是在幫助學生了解東北季風與雪山山脈的交互作用,還有台灣俗諺中「九降風」的成因。他認為每個人每天所碰到的問題,並沒有分國文、數學還是地理這麽多學科,學校教育只是為了讓學習變得有效率與系統,才會進行分科教學,但這也讓他不斷去思考,學校教育的本質是什麼?
培養出具素養與各項能力,並且能獨立思考的學生,正是 108 課綱的核心精神,與多年前率先實行創新教學的洪逸文不謀而合。洪逸文分享到,他曾在上課時利用課本中大家常忽視的兩張早期地球圖片,讓高一同學討論何者較早?且讓不同意見的同學分為兩組,藉由兩組同學的意見表達、互相詰問論證的過程中,不僅學習到相關的地科知識,還學會了聆聽、溝通與思辨論證。沒想到有位師大附中畢業生在大學校系座談時,提及這多年前的學習經驗所產生的深遠影響,不僅是為這種教學方式所震撼,也奠定了日後的批判性思考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