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節由來竟跟大禹治水有關?民俗專家揭古代8大習俗,原來這天要做的不只掃墓

2022-03-15 11:02

? 人氣

清明節習俗

盪鞦韆

盪鞦韆是中國古代清明節習俗。鞦韆,意即揪著皮繩而遷移。它的歷史很古老,最早叫千秋,後為了避忌諱,改為鞦韆。古時的鞦韆多用樹椏枝為架,再拴上綵帶做成。後來逐步發展為用兩根繩索加上踏板的鞦韆。打鞦韆不僅可以增進健康,而且可以培養勇敢精神,至今為人們特別是兒童所喜愛。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蹴鞠

鞠是一種皮球,球皮用皮革做成,球內用毛塞緊。蹴鞠,就是用足去踢球。這是古代清明節時人們喜愛的一種遊戲。相傳是黃帝發明的,最初目的是用來訓練武士。

踏青

踏青又叫春遊。古時叫探春、尋春等。三月清明,春回大地,自然界到處呈現一派生機勃勃的景象,正是郊遊的大好時光。華人社會長期保持著清明踏青的習慣。

植樹

清明前後,春陽照臨,春雨飛灑,種植樹苗存活率高,成長快。因此,自古以來,人們就有清明植樹的習慣。植樹風俗一直流傳至今。

放風箏

放風箏也是清明時節人們所喜愛的活動。每逢清明時節,人們不僅白天放,夜間也放。夜裡在風箏下或風穩拉線上掛上一串串彩色的小燈籠,像閃爍的星星,被稱為「神燈」。過去,有些人把風箏放上藍天後,便剪斷牽線,任憑清風把它們送往天涯海角,據說這樣能除病消災,為自己帶來好運。

掃墓

掃墓是清明節最早的一種習俗,這種習俗延續到今天,已隨著社會的進步而逐漸簡化。掃墓當天,子孫先將祖先的墳墓及周圍的雜草修整和清理,然後供上食品鮮花等。有的富戶要攜家帶眷乘車坐轎,親到墳墓去祭掃。屆時要修整墳墓,或象徵性地給墳頭上添添土,還要在上邊壓些紙錢,讓他人看了,知道此墳尚有後人。

清明祭掃儀式本應親自到墓地去舉行,但由於每家經濟條件和其他條件不一樣,所以祭掃的方式也就有所區別。「燒包袱」是祭奠祖先的主要形式。所謂「包袱」,亦作「包裹」是指孝屬從陽世寄往「陰間」的郵包。過去,南紙店有賣所謂「包袱皮」,即用白紙糊一大口袋。有兩種形式:一種是用木刻版,把周圍印上梵文音譯的《往生咒》,中間印一蓮座牌位,用來寫上收錢亡人的名諱,如:「已故張府君諱雲山老大人」字樣,既是郵包又是牌位。另一種是素包袱皮,不印任何圖案,中間只貼一藍簽,寫上亡人名諱即可。亦做主牌用。關於包袱裡的冥錢,種類很多。

(1)大燒紙,九開白紙,砸上四行圓錢,每行五枚;

(2)冥鈔,這是人間有了洋錢票之後仿製的,上書「天堂銀行」、「冥國銀行」、「地府陰曹銀行」等字樣,並有酆都城的圖案,多是巨額票面,背後印有佛教《往生咒》;

(3)假洋錢,用硬紙作心,外包銀箔,壓上與當時通行的銀元一樣的圖案;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