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揉入台灣風土的態芮廚房,她在西式甜點裡放入中式元素。畬室法式巧克力甜點創作主廚鄭畬軒憶及,兩人曾共同合作一道甜點鹹蛋苦瓜,不僅台灣人吃了會心一笑,外國人也能在其中找到美感,體會到具分量的優雅。「她呈現的甜點讓我覺得安心舒服,有難以言喻的溫柔,一個新加坡人卻用法國的技術本位,在台灣詮釋台灣味。」鄭畬軒眼中的她,行動力強,於錯綜身分中做到國際與在地。(延伸閱讀:遭諷「不如小吃攤」…頂新經營25年中國炸雞品牌赴港IPO,魏家打什麼算盤?)
為了嘗到宜蘭的古早味麻糬米糕,賴思瑩安排兩天旅行,8點多就衝到當地早市試味道;聽說老一輩台灣人坐月子吃椪餅搭麻油、雞蛋,她用薑、麻油、珍珠與冰淇淋做甜點,概念相同,多了一段故事可說;南下彰化鹿港,親眼看到年輕人少吃的麵茶,小推車上的一壺熱水燒得滾燙,哨笛聲直響,回來她便自炒麵茶加上油蔥,注入渾厚濃香。
「第1次在台東看到釋迦,我就驚訝為什麼那麼多味道、外形不同的水果,卻都叫釋迦?」進了廚房,她將釋迦搭配伯爵茶、椪柑,做成冰淇淋雪酪;台灣名產鳳梨酥,以風乾鳳梨脆片搭配苦茶油酥餅、鳳梨雪酪、蘭姆酒奶油,用不同面貌揉合各類食材,做出新滋味。
在台磨練近6年,跟料理相搭的無菜單甜點,時間的挑戰、客人難以預料的接受度,像一劑隨時會飆高的腎上腺素,是賴思瑩迷戀主因,「餐廳出餐時有一股衝勁,我很喜歡那種感覺,臨時出現難題,要能快速想出怎麼解決,又要做得好吃。」
一個人的廚房讓她鍾愛,曾經太過投入,不知不覺待上24小時,「有時候靈感到那時候才會來。」一條甜點之路,賴思瑩行得嚴謹,輔佐她愈走愈前面的調劑,細看都加了點自虐在裡面。
作者/蔡佳玲
本文獲授權轉載自今周刊,未經同意不得轉載
責任編輯/林彥呈
◎加入《下班經濟學》粉絲團,給你更多財經資訊
◎訂閱《下班經濟學》YouTube頻道,精彩節目不錯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