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從資本利得和股息的總報酬角度來看,仍是虧損的。作者還指出,如果當股票上漲時用以變賣所產生的現金流,投資人會覺得這是超棒的額外獲利(撿到很多錢的感覺)。但是如果公司股票下跌虧損了,有配息的話就可以當作一種自我安慰的一線希望(a silver lining with which he can console himself)。
因為損失對於投資人來說,心痛的感覺會比賺到同等金額的錢所帶來的快樂大得非常多,所以他們會希望去避免實現損失、所以他們會更喜歡有高現金股利的股票 ; 從而可以避免損失的實現,也就是認賠行為的發生。
Shefrin and Statman還提供了第三個解釋:逃避後悔(Regret Avoidance)接下來我們設身處地想想看以下的兩種情境:
情況1:你將收到的600美元的股息,並用它來購買一台手機。
情況2:你賣出了價值600美元的股票,並用它來購買一台手機。在買完手機後,股價卻大幅上漲,情況1還是情況2,你會感到比較後悔呢?
因為現金股利和DIY自製股息是彼此替代且相等的,所以在情況2當中,你不應該比在情況1中感到更多的後悔情緒。但是相關的行為財務研究證據都表明,對於大多的投資人來說,在情況2鍾出售股票會引發更多的後悔情緒 ; 因此,對於不想產生後悔情緒的投資人來說,往往會更喜歡現金股利的發放。
再加上行動會比不行動產生更多的後悔情緒,總報酬投資法是通過出售股票來自製股息,所以必須做出賣出的行動來獲取現金流。可當現金流來自公司配息時,投資人則不需要採取任何行動,因此投資人感到的後悔情緒會更少。
可笑的是投資人卻不知道自己不行動時,本金仍可能會大幅減損 ; 像是為高配息而買股票時,忽略了公司的內在價值,為高配息而買基金時,忽略了配息可能來自本金。
Shefrin and Statman還解釋了在投資人的投資生涯當中,對股息的偏好可能會隨著年齡的增加逐漸發生變化。如前面說明的一樣,害怕自我控制能力差的投資人會傾向於從投資組合產生的股利或利息來獲取現金流,盡可能不要牽涉到股票和債券本金上的賣出與變動。
年輕的投資人可以從人力資本當中獲得收入(工作賺取薪水),他們可能更喜歡低配息的投資組合,因為高股息策略意味著較低的儲蓄,沒有股息再投入的話。
相反的,人力資本耗竭且沒有勞動收入的退休投資人,會更傾向於採用高股息策略,因為這樣可以用來阻止較低的儲蓄,想盡量避免從本金當中變賣資產,盡可能不動到用本金以求安全感。一項對投資人帳戶的研究發現,年齡和對股息的偏好之間實際上存在著牢固而且高度正向的關係。年紀愈大的投資人愈喜歡高股息。
結論
投資人對於現金股利的偏好屬於一種異常現象,傳統金融理論無法解釋該異常現象的發生,因為金融理論通常會假設投資人是「理性」的。但是面對有自我控制問題的投資人來說,像是會衝動性消費,雖然高股息背後的機會成本會比總報酬投資法高上許多、更低的預期報酬和更少的分散風險,但為了避免投資行為偏差產生的問題,像是無法延遲滿足,變賣本金時可能會不小心過度放縱自己。
此時採用高股息策略所產生的現金流來支應生活所需,反而對投資人來說是種「比較理性」的投資策略。不過高股息只能治標不能治本,背後成本相對較高,若想要根除人性的問題,投資人還是需要多多自我察覺,並且學習更多相關的理財知識來改善自我的金錢觀,如此才能徹底矯正人性方面的行為偏差。
作者介紹|清流君
「提升我國平均財商、以絕韭菜收割之患」:培養理財習慣、建立投資觀念、少走冤望路、才能改變人生!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方格子Vocus(原標題:為何台灣散戶這麼愛存股?高股息:魔鬼中的天使(二)。)
責任編輯/焦家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