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塑品牌定位,砍無效商品、聚焦5類服飾
但再往前追溯,過去為什麼非打折才賣得掉?這是鄧克頓指出的第2項錯誤——品牌定位逐漸模糊。
創立之初,Superdry是以潮流、材質良好的形象立足市場,但隨著快時尚崛起,越來越多精品與潮牌跨界合作,「這讓它定位越來越尷尬,既不便宜也不敏捷。比流行,比不過快時尚;比設計材質,比不過奢侈品,」英國《衛報》評價。
為鞏固業績,Superdry只好祭出對策:邊大量生產「一定賣得掉」的帽T、外套等明星商品,賣不完就打折;邊發展非服飾類的周邊商品,如水壺、鉛筆盒等,供死忠粉絲收藏。
然而,此舉被評為消耗品牌能量,全球商務服務公司LiveArea諮詢總監雅各(Elliott Jacobs)指出:「你怎能讓想買帽T的消費者,最後帶著鉛筆盒走出去?發展多樣化產品的前提,是不能損害品牌形象、不能影響原有核心產品的發展。」
於是,鄧克頓大筆刪去不符品牌精神的「無效產品線」,包括首批童裝系列、已與英國公司Pentland簽約的鞋類產品等,全都被取消,重新聚焦生產服飾,並依消費者類型,將服飾擴增為5大支線。
他也調整全球策略,例如撤出中國,關閉英國、法國多家門市,更換台灣代理商等。由於歐美封城,台灣甚至成為更換冒險魂標語新店型的全球首店,日後才會複製到其他國家。
「我們簽了5年以上的約,一是看好品牌知名度,二是看好創辦人回歸重整的決心,」品牌代理商、星裕國際總經理王立人透露,面對全新出發的新店型,英國總部只提出3個要求:少下折扣、不以潮牌包裝,多強調產品的品質、以及不同支線,必須放在不同的零售通路。例如上班族的Studios系列該開在百貨公司,以機能運動服為主的Sports系列則可進駐摩曼頓,「他們這次展店,會非常謹慎。」
去年財報顯示,Superdry虧損1億4600萬英鎊。然而,其股價在近6個月內上升了超過80%,優於大盤,也優於Tommy Hilfiger等競爭對手。
面對捲土重來的「冒險魂」,我們或許還無法判斷,Superdry是否會成功,但可以確認的是:勇於承認錯誤,再對症下藥,永遠不嫌太晚。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商業周刊
責任編輯/林彥呈
◎加入《下班經濟學》粉絲團,給你更多財經資訊
◎訂閱《下班經濟學》YouTube頻道,精彩節目不錯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