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十分認同他所說的,這個世界應該鼓勵更多有能力的人成為企業家。然而社會對於追求利潤的道德偏見,壓抑了許多原本具有企業家精神的人,而僅滿足於月領工資的生活。《國富論》作者亞當.斯密明確提出:「人類全體財富的基礎,就在於追逐個人利潤的自私心理。」要知道,社會發展的真正動力其實就是源自個人對財富的追逐。
即便是在商業無所不在的今日,「商業是邪惡的」這樣的信念還普遍存在。我在微信創辦的教育社群剛開始時,一位訂閱者留言給我:「不喜歡這個社群,因為它太商業化了。」關於「太商業化」,她指責社群上所有內容都是與銷售直接相關的課程介紹,而沒有任何純粹的、只和心靈或精神相關的分享。按這種邏輯,我猜想她所渴望的「不商業化」的理想世界是這樣的:每個人都無償地分享或給予,這裡的交換不是基於金錢,而是來自愛心和奉獻精神。
然而正是因為這種信念的存在,市場上出現了很有意思的現象:很多創新企業為了避免顯得「太商業化」,紛紛轉成間接的商業模式,例如做內容的不靠內容賺錢,做軟體的也不靠軟體賺錢,而是藉由廣告商或販售用戶隱私來賺錢;而做硬體的,不靠產品賺錢,而靠加值服務賺錢。
這樣的「商業」看起來簡單而純潔。蘋果電腦的CEO庫克曾在一封公開信中評論過這種模式,他說:「當一項線上服務免費時,你就不再是消費者,反而成為被消費的對象。」庫克聲稱蘋果絕不會出售用戶隱私,因為蘋果的商業模式非常直接,即憑藉販售出色的產品獲利。
從這個角度來看,我十分讚賞《羅輯思維》創辦人羅振宇的做法。不同於大多數網路創業者,羅振宇始終把自己定位成生意人,對賺錢從不避諱,並一直相信「正當賺錢,是這個世上最有尊嚴的活法」。這種思路不僅把《羅輯思維》帶上一條盈利之路,同時把中國帶入了內容付費時代,為眾多知識分子謀取福利—為有價值的產品和服務付費是理所當然,而作為一種正當的商業行為,收費賺錢則天經地義。
若沒有消費者和生產者藉由貨幣直接交易,正常的價值創造體系就會被阻斷。因此我們應該鼓勵更多人成為靠利潤生存的企業家,而不是仰賴融資、讓別人為自己的失敗埋單的創業者。
在離職之前,我和大多數人一樣領取固定工資,然而我對這份收入一直難有心安理得的感受。因為儘管鎮日忙碌,我卻感受不到工作的意義,更看不到它們帶來的價值。離開月薪族帶給我的生活最直接的影響,就是從此以後,再也沒有人每個月固定匯錢給我,每分錢的收入都必須靠自己去賺。然而,我卻從未像現在這般心安理得,因為賺的每分錢都來自我為社會所創造的價值,而它們才是我個人價值的直接體現。
這樣的生活,令我感到驕傲。
作者介紹│Susan Kuang
留美MBA, Linkedin專欄作家,自媒體人。文章〈「多重職業」成為全球新趨勢〉曾被近千家媒體轉載,是將「斜槓青年」概念引入中國的第一人。從研究所畢業後陸續擔任美國州政府的數據分析員、網路公司分析師。2015年正式結束職場生涯後,成為一名獨立創業者,實現了生活與工作的完美結合。作為引入「斜槓青年」的第一人,她希望藉由打造一個專業的自我發展空間,幫助人們在豐富生活的同時,迎接更有價值的多職人生。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圓神出版《斜槓青年:全球職涯新趨勢,迎接更有價值的多職人生》
責任編輯/陳憶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