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嗎,住宅性能有官方評分!結構、空氣、聲音及節能等8大類,簽約前看一看

2021-05-24 13:20

? 人氣

的確,相較於耐震或綠建築,我們鮮少看到開發商以申請住宅性能評估制度並取得高標,做為銷售賣點。對此,鄉林建設台北分公司總舵手,劉安康協理坦言,主要還是缺乏實質誘因。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性能評估 叫好不叫座?

像是隔音無障礙或結構安全等,要取得更高等級的評等,通常代表必須配備更高檔的建材,這些都是額外增加的成本。而開發商將本求利,如能有實質鼓勵機制(如其他標章之容積獎勵),確實能增加業者申請的意願。

李明澔則不否認,評估制度當中某些項目,和目前同樣(由中心)推廣中的耐震或綠建築標章,確有重疊處,加上標章多有容積獎勵,評估制度就總體而言則無,開發商自然多選擇前者。

再者,法源擬定至今已有十年,似乎不算短;但就拿綠建築標章為例,早在八十八年就形成,但也是後來官方給予容積獎勵,加上公部門建物需強制申請(合格),才逐漸做出成績。

缺鼓勵機制 公建物未強制

對照之下,目前公部門開發項目則未有需申請住宅性能評估制度的強制性規定;另外,更是二○一八年後,才有較具體、積極的推展動作。原來台灣人口快速高齡化,加上該年初發生花蓮大地震,對老舊建案補強和翻新有迫切需求,於是新北市率先針對評估制度中結構安全及無障礙兩項,給予適度獎勵容積。

為起示範作用,目前官辦社會住宅,也開始半強制申請性能評估。另外,申請費部分目前也已有補助。 

然而,以上實質鼓勵或誘因,是針對新建案或社宅,仍無法完全解釋,為何占國內住宅存量多數的既有住宅,目前為止完全沒有申請評估的案例。

首先,台建中心推廣網站,開宗明義定義本制為性能評估,但宣導短片卻強調是健康檢查,這和性能評估似乎有所差異,是否因此引起誤解?再者,八項類別,四個等級之評比標準,一般民眾也可能有看沒有懂;比如取得A級,代表的是什麼?消費者可能無從得知或化成具體感受。

舊宅健檢 不如危老重建

有關各類別及分級,建議民眾可針對個人較注重的部分,參酌相關建築法規,就能更清楚分辨效能高低。李明澔更表示,推廣網站上還有自我檢測手冊電子檔,民眾如有需要,都可下載利用之。

至於性能評估或健康檢查,當然不完全相同;對新建住宅來說,視為性能評估當然較為貼切,但對既有住宅而言,或許健檢更具意義。尤其國內都會區老舊建案偏多,健檢的確也有其必要及急迫性。 

只是,既有住宅興建當時,適用的是舊法規;因此無論性能檢測或健檢,恐怕連最低標都很難達到,申請評估無異於自曝其短。要是擔心自宅性能或狀況出問題,不如乾脆直接申請或與開發商洽談危老重建,似乎是更有利的做法。這樣,自然讓住宅性能評估制度難以施展。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