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最了不起的食物就是甜甜圈,打贏世界大戰都靠它!全因這段浪漫的「軍中情人」故事...

2017-12-08 12:33

? 人氣

 
03.jpg
(圖/言人文化提供)

1938 年二戰開始前夕,駐紮芝加哥的救世軍將 6 月的第一個週五設立為全美甜甜圈日,除了用來籌集資金外,這個節日也是救世軍豐功偉績的最好證明,事實上,「甜甜圈日」更重要的是讓我們永遠銘記女人為戰爭所做出的貢獻。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04.jpg
女人們正在製作甜甜圈供應前線(圖/言人文化提供)

1921 年,Adolph Levitt 發明了自動化的甜甜圈機器,搭配預製麵糊,可以在一小時內製造出 960 個甜甜圈,使其生產成本大幅降低,甜甜圈產業也自此興旺起來。

在 1930 年美國的大蕭條時期,甜甜圈以其低廉價格成為了多數人的日常食物,當時,貼心的店家時常會隨甜甜圈附上一張紙條:「AS YOU GO THROUGH LIFE MAKE THIS YOUR GOAL: WATCH THE DOUGHNUT, NOT THE HOLE.」勸告人們「盯著你的甜甜圈,而不是整天盯著它的洞。」

就像樂觀主義者看到一杯半滿的水,而悲觀主義者只能看到一杯半空的水,在蕭條時期,想想「我還有個甜甜圈」,而非糾結於「我的甜甜圈缺了個洞」,顯然是更明智的生活態度。

05.jpg
以盤裝甜甜圈歡迎抵達的美國軍人(圖/言人文化提供)

不過,最早的甜甜圈其實並沒有洞,而是圓滾滾的一坨麵糰,這樣的麵糰在炸的時候,很容易出現周邊炸過頭而中心部分還沒熟的情況,因此人們開始在麵糰中切出一個洞,使其受熱更為均勻。

它的出現還催生了另一種精巧的小甜食,切割麵糰時,切下來的小圓片總不能被浪費,扔進油鍋裡炸一炸,就成了美味的「Doughnut Hole」。

06.jpg
(圖/言人文化提供)

甜甜圈的命運並不是一帆風順的,70 到 80 年代,Bagel(貝果)在美國流行開來,它的外形類似於甜甜圈,但採取烤制而非油炸,罪惡感降低不少,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更關注身體健康,貝果也就逐漸取代甜甜圈,成為早餐的主要選擇。

但無論如何,對高熱量的原始渴望始終根植於人類天性之中,高速發展的浪潮催生了一個全民焦慮的社會,而甜甜圈無疑是最能撫慰人心的食物之一,因此,進入 21 世紀後,甜甜圈的地位又悄然回歸。

也許一場戰爭的勝利需要付出很大的代價,但甜甜圈的出現還是為那段慘痛的歲月增添了一絲生機與光亮。

文/言人編輯  不老妹 Kristy
本圖文經授權轉載自言人文化(原標題:美食文化/「美國」與「甜甜圈」一戰時的浪漫愛情史)

責任編輯/陳憶慈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