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塊平淡無奇的黃色麵糰滑入油鍋,立刻爆出滋滋滋的聲響,歡快地膨脹起來,變成誘人的金黃色,剛出鍋的甜甜圈,外形圓潤呆萌,油炸過的表面又能完美吸附糖霜、巧克力以及各種甜蜜的奶油醬,趁熱咬下一口,糖霜混合油的香氣迸發,麵糰外脆內軟,蓬鬆中又帶點韌性。
美國人無疑是甜甜圈的頭號粉絲,在美國有許多人以甜甜圈作為早餐的主食,甚至還設立了「甜甜圈日」,並擁有世界上最著名的兩大甜甜圈連鎖品牌 Dunkin' Donuts 和 Krispy Kreme,在亞洲,甜甜圈主要是被當成點心類的食物。
不過甜甜圈的發源地並非是美國,在古羅馬時期已經出現了油炸麵糰的做法,中東地區也有類似的甜食,叫做 Zalabia,這一做法傳入歐洲之後,在英國、德國、北歐等地流行開來,在古代歐洲,炸甜麵糰是大齋節前狂歡盛筵上才能享用的食物,或許只有如此高油高糖的甜點,才能提供足夠的能量,幫助人們度過接下來40天的漫長齋戒,後來甜甜圈才被荷蘭人帶到美國。
現在最早的甜甜圈配方,出自於 1803 年 Sussannah Carter 的《The Frugal Housewife》,它以酵母發酵,質地接近於麵包,而 1830 年左右,出現了藉助碳酸鉀來讓的甜甜圈更澎鬆,其口感相對緊實,但外皮更為香脆。
美國與甜甜圈的浪漫故事
一戰期間,美國對德宣戰,並派遣遠征軍赴歐洲參戰。
慈善組織「救世軍」的女性志願者奔赴前線,為當時的美國大兵提供食物和基本的生活服務,自製了眾多甜甜圈送往前線戰場,這樣甜蜜溫暖的食物最能撫慰士兵思鄉的味蕾,用最簡單卻也最具有家鄉氣息的甜點撫慰戰士們不安的情緒。
她們一天要趕製數千個甜甜圈來供應士兵們滿足需求,在匆忙之間,當時的甜甜圈就是在倒放的軍隊頭盔裡做成的,而她們也因此被士兵親切地稱為「甜甜圈女孩」(Doughnut Lassies),這種熱烈的反應正好印證了當時流行的標語:「甜甜圈會幫助我們贏得勝利!」
《LIFE》雜誌將這些 DOUGHNUT LASSIES 們形容為:「她們擁有平易近人的性格、良好的教養、精緻的面孔和強壯的體魄,你能感受到她們身上獨特的魅力與親和力。」同時,美國境內,救世軍還舉辦大型的甜甜圈義賣活動以籌集善款。
1919 年,救世軍通過義賣,在短短兩天內獲得了 50 萬美元的善款,不過,到了二戰時期,美國捲入實質性戰役,大概是由於物資匱乏的緣故,救世軍開始售賣紙質的假冒甜甜圈,賦予其「支援前線戰事」的精神意義,完全依賴愛國主義的號召力來拉動銷量,就這樣,救世軍依然通過義賣籌集了將近 10 萬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