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7年的十月革命後,世上大部分的社會主義國家,皆遵循馬克思主義的綱領來建設國家。因此,很多人把「社會主義」等同「馬克思主義」,認為社會主義必然是一個世俗化的意識形態。
可是,德國海德堡大學博士後研究員施特魯貝博士 (Dr. Julian Strube)在學術網站Aeon.co撰文指出,宗教化的社會主義,其實十分普遍。在馬克思和恩格斯以前,社會主義的始祖,大多有著強烈的宗教信念。他們把宗教思想融入政治綱領。尤其在法國,世俗化的社會主義,才是少數。
19世紀初,空想社會主義( utopian socialism)流行,主張建立人人平等,沒有資本主義弊端的烏托邦社會。當時,空想社會主義的幾個大流派,都帶有宗教色彩。1820年代,受法國哲學家聖西門啟發的聖西門主義運動 (French Saint-Simonians)成為當時西歐空想社會主義的主流。他們宣稱,自己為教會使徒,要弘揚新基督宗教。
聖西門主義其後由傅立葉主義(Fourierism)繼承。傅立葉主義者主張把世界回歸主耶穌基督的教義。
到1840年代,法國哲學家卡貝(Étienne Cabet)是最有影響力的空想社會主義者,他指出,社會主義是最能貼近主耶穌基督的教義。哲學家勒魯把「社會主義」一字引進法國時,也以「宗教性的民主」( religious democracy)來形容社會主義。
早期的社會主義者,嘗試結合宗教、科學和哲學,構建社會建設藍圖,糾正啟蒙時代以後,世界走向物質主義、利己主義、無神主義的境況。
在聖西門主義者想像中的理想國度,有神職人員階級,負責維繫社會和諧。他們甚至接受社會主義以神權政治(Theocracy)的形態出現——只要政治法制與宗教法律相符。有些早期的社會主義者,會參考天主教教會,設計自己的公社制度。
同時,天主教的改革者,也愈來愈有社會主義傾向。19世紀法國天主教教士德拉梅內(Félicité de Lamennais)是當中俵俵者。他建立的新天主教運動,最終演化為1830年代的基督教社會主義運動(Christian socialism)。德拉梅內的著作,也影響了一整代社會主義者。
在19世紀中,聖西門主義、傅立葉主義等空想社會主義流派,也啟發了唯靈主義(Spiritualism)、神秘主義(Occultism)等新宗教運動。
唯靈主義在1840年代末的美國興起,到1850年代傳入德、法。唯靈主義者相信,往生者有能力與在世者溝通。傅立葉主義很歡迎唯靈主義理想,因為唯靈主義有著美國社會主義的根源,並且提倡普世和諧的思想,相信自然能力和靈魂再生。他們認為,唯靈主義可以對社會主義整體發展有利。於是,1850年代,很多社會主義者領袖同時成為唯靈主義者的領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