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日本國旗「推飛機」、身上長滿蝨子…花蓮老人揭開二戰塵封70年、最真實的血淚台灣史

2018-01-08 10:29

? 人氣

花蓮吉安鄉是日治時期最早的官營移民村,文史工作者訪查,找出二戰末期日軍軍事部署遺跡;地方上長者回憶當年推著飛機到掩體壕的經過,年輕一代聽來覺得珍貴又難以想像。(首圖為示意圖,非當事人/ 取自youtube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吉安鄉在日治時期稱為「吉野村」,吉安鄉慶豐市場後方立有「吉野拓地開村記念碑」,記錄著1905年日本官營移民階段,當時戶數達330戶、人口1700多人,是一個擁有道路、輕便鐵路、灌溉水圳、醫療所、小學校、郵局、派出所等完備設施的移民村。

台灣行動研究學會花蓮工作站主任王淑娟與地方文史工作者經過兩年的努力,訪談20多名耆老,找出多幀老照片、重繪製地圖,將這些庶民生活點滴,彙整成書,今天舉行「來去吉野村-日治時期島內移民生活紀事」新書發表,並邀來書中老人家現身說法。

01
(圖/取自youtube

82歲張朝榮說,吉野村在二戰末期是重要的軍事基地,在村子東邊用圳溝圍出機場,山邊則有掩體壕區,他和哥哥被徵調去做土製掩體壕。

每當飛機在機場降落後,就要有40、50人把飛機推到隱密的山拗藏著,以免遭美軍轟炸。張朝榮和哥哥都推過,在飛機輪子、機翼邊站滿人,推的時候邊走邊跑,很累人,尤其推往山邊時是上坡更喘。

他說,推飛機時,前方會有一名指揮舉著日本國旗指示,但地上常有坑洞,大家一不小心就會跌倒。最多每天要推三趟,累了就在草地上睡覺,大家身上都長滿了蝨子,苦不堪言。

王淑娟說,書中記錄日治時期因為時局變化、家族或個人經濟困局,為了討口飯吃,移動到吉野村的過程,及後來在吉野村內的生活。兩年來與地方耆老訪談對話、書寫出版,對長輩而言是極大的鼓勵,也希望喚起大眾深入認識吉安豐厚的歷史。

責任編輯/陳憶慈

喜歡這篇文章嗎?

作者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