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石木欽懲戒案看公平審理 司法正義是否得以伸張

2021-07-26 16:07

? 人氣

台灣陪審團協會現任理事長陳為祥律師指出石木欽懲戒案違反公開審理原則。(圖/陳為祥律師提供)
台灣陪審團協會現任理事長陳為祥律師指出石木欽懲戒案違反公開審理原則。(圖/陳為祥律師提供)

至於在審理內容所提出的六大爭點,陳為祥直指這件案件真正的爭點其實只有一個:石木欽適不適任法官。「適不適任要有具體的事實來支撐,但這六個爭點卻都比較偏程序性,僅代表部分事實,並未處理真正的核心問題,而根據媒體報導,審判長吳景源在未經調查即認定石木欽「違法情事輕微」,但目前仍在準備程序,雙方證據也尚未完整提出,怎麼就可以判定情節輕微呢?如果真有這種情形,恐怕既踰越也是偏見。」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一直以來,法官受懲戒行為的時效性就存有爭議,「以論理來講,本就不該類推適用公務員懲戒法,而是應該回歸法官法,法官既享有終身職,終身就必須接受檢證適不適任。」陳為祥強調。

翻轉司法是政治手段  人民的意志才能促進司法改革

翁茂鍾案發生不久,幾個民間團體,包含中正大學、陪審團協會等皆分別委託民間公正的調查單位做了司法信任度的相關民調,結果顯示人民對司法信賴的滿意度只有二、三成,「這樣的結果並非猜測試,而是翁茂鍾案座實了長期以來人民對司法的懷疑,以前法官收賄,會被視為個案,是偶一出現的老鼠屎,隨翁案爆發,頓時掀開整鍋都是老鼠屎。而讓人更無法諒解的是,翁茂鍾的二十七本筆記早被地檢署扣在手上,為什麼司法人員會無感?」陳為祥反問,「在台灣,司法被認為是政治的手段,講轉型正義時,卻幾乎沒有觸及到司法這塊,既然沒有碰觸,民間認為司法是政治手段的印象就無法翻轉。」

究竟該如何重建人民對司法的信任,是個大哉問,「國民黨不想大幅度進行司法改革,在蔡總統尚未參選時,倡議司改的民間團體就曾拜會她,包括民進黨的黨綱、競選的政見等都指出要引進陪審制,也獲得不少立法委員簽署同意支持,然而當民進黨決定採國民法官制後,這些委員完全都轉向,也讓當初支持陪審團制的民間團體淪為政治的籌碼。」陳為祥不勝感慨。

「在國外的經驗裡,司法改革不是一次性,而是不斷進行。這是因為司法對人民的影響實在太多太大,必須與時俱進採滾動式調整。有些政府甚至把司法改革制度化,除了透過政府組織內建或是在國會建立司法改革監督機制,以不斷檢討及優化司法制度。司法改革絕不能交由現有的司法單位來執行,加上立法院的設計也有不少問題,所以更應設立一個專責專權的獨立單位,或是具有相當民意代表的單位來執行,要不然大家都覺得司法改革很重要,卻沒有人能改得成,困難重重。」

在日本導演周防正行的作品《正義之裁》中,揭露了日本司法的一些現行規範的弊病,和台灣的現況也有不少雷同之處。「一般人對於司法無感,往往在於感受不到它的切身、急迫,所以司法要改革,還是要回到人民的意志不可。」陳為祥說。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