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寶出生後,媽媽變得潔癖什麼都要殺菌?美國兒科醫師5點提醒,不必太愛乾淨

2018-03-15 11:51

? 人氣

我有個閨蜜在加拿大,有了孩子以後,她覺得自己簡直變成了有潔癖的人。帶寶寶出門時,她恨不得把寶寶隔離起來,只在自家車裡換尿布,堅決不用公共尿布台;去餐廳吃飯時,一定要帶自己的餐椅,堅決不用餐廳的;如果寶寶被人摸了小手,一定馬上給寶寶洗手;消毒紙巾更是隨時攜帶,把寶寶可能接觸的地方統統擦一遍……。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愛乾淨本身是好事,這是社會文明進步的體現,但「太愛乾淨」其實會導致很多問題。

幼年時期孩子被過度保護,長大後患過敏、哮喘和自身免疫系統疾病的機率較高

最近十幾年,患過敏、哮喘的孩子越來越多。明明環境越來越乾淨了,為什麼過敏和哮喘的發病率反而越來越高呢?為尋找原因,美國的科學家進行了一系列調查研究,最終提出了一個觀點,即「衛生假說」(hygiene hypothesis):

在幼年時期,如果孩子被過度保護,沒有很多機會去接觸自然環境中的寄生蟲、病毒、細菌等,長大後患過敏、哮喘和其他自身免疫系統疾病的機率會高很多。

這就好像寶寶的大腦需要經由刺激來發育成熟一樣,他們的免疫系統也需要透過不斷地跟病毒、細菌等接觸,來學習抵抗它們,從而變得更強大。

(圖/
寶寶的免疫系統也需要透過不斷地跟病毒、細菌等接觸,來學習抵抗它們。(示意圖非本人/翻攝自youtube

小D是早產寶寶,出生後就在NICU待了一百一十五天。在她即將出院時,我感到十分焦慮,擔心她在無菌環境中待久了,回家後會不適應,所以不停地問NICU主任和護理師:要怎麼消毒?該注意什麼?NICU主任有一句話讓我印象深刻:「用你的常識來判斷,不要過度保護,把她當成一個正常的人來對待。」

哪些情況是「太乾淨」?父母最容易糾結的五個問題

NICU主任的話很有道理,但落實到實際操作層面時,我真的沒少糾結過。特別是小D剛出院的前六個月,我總是給她的醫生打電話,諮詢很多問題。下面就和大家分享一些我以前糾結過的具體問題:

問題1:寶寶可以去戶外玩土、玩水、玩沙嗎?

當然可以,其實這是幫助寶寶增強免疫力的好方法。大自然中的微生物是天然的預防針,透過和大自然的接觸,寶寶的免疫系統會逐步學會如何應對外來物質,這其實是用最自然的方式來完善身體的免疫系統,增強免疫力。

事實上,多讓寶寶接觸大自然,不僅會增強免疫系統,還有很多其他的好處。比如,曬太陽可以補充維生素D,以促進鈣的吸收;觸摸大自然的草地、泥土等,可以開發寶寶的觸覺;每天一定量的室外活動,還能幫助寶寶養成良好的睡眠和飲食習慣。所以,媽媽們一定不要怕寶寶變髒,變髒是寶寶學習和成長的第一步,只要記得玩後及時洗手就可以了。

(圖/
多讓寶寶接觸大自然,不僅會增強免疫系統,曬太陽還可以補充維生素D。(示意圖非本人/あんじゅ@pakutaso

問題2:每次洗手都需要用除菌肥皂或洗手液嗎?

答案是不需要。學會與細菌、病毒等微生物共存,也是幫助寶寶建立強大免疫系統的一種方式。寶寶出生後,很多家庭都會準備一些乾洗手、除菌肥皂、抗菌紙巾等,但這些東西其實不需要每天都使用。

保持良好的洗手習慣, 用清水和普通肥皂洗手就足夠了。只有在傳染性疾病(比如流感、腹瀉)流行時、家人生病時或者去了衛生條件特別差的地方後,才建議使用那些抗菌的產品。

問題3:每天都需要消毒奶瓶、安撫奶嘴和寶寶餐具嗎?

答案是不需要。第一次使用這些寶寶用具前,可以進行一次消毒,用蒸汽或熱水消毒即可。

之後每天只要正常清洗、晾乾就可以了,不需要每天都消毒。但要注意,寶寶入口的用具在洗完後一定要晾乾,因為潮濕的環境很容易滋生細菌。

問題4:需要避免人多、密集的公共場所嗎?

視情況而定。一般情況下,當然可以帶寶寶去公共場所。但有幾種情況例外:

1、寶寶生病時
2、流行疾病高發季節
3、早產寶寶出院後第一個月,適宜在家靜養

(圖/
寶寶生病時盡量避免到公共場所。(示意圖非本人/翻攝自youtube

問題5:出門在外時,尿布台、餐椅等需要消毒嗎?

答案是不需要。人需要與環境中的微生物和諧共處。在幼兒早期免疫力較弱的時候,如果剝奪他們接觸微生物的機會,就意味著剝奪了提升免疫力的機會。

除非是在比較落後的國家,或衛生狀況特別差的情況下,否則是不需要額外消毒的。

其他爸媽需要注意的衛生情況

寫到這裡,很多媽媽都會感覺以上這些很容易做到。其實帶寶寶的確沒那麼講究,回歸到小D的NICU主任所說的話,應該把寶寶當作正常人對待。不過,還是有一些小提醒,希望父母可以多加注意。

1、謹慎使用抗生素

抗生素只對細菌有作用,對病毒並沒有作用。因此對於病毒引起的感冒、發熱、中耳炎等小兒常見病,要謹慎使用抗生素。但如果醫生已經確診寶寶是細菌性疾病,父母就不能諱疾忌醫,拒絕使用抗生素。

2、養成基本的衛生習慣

儘管本文的主題是說父母不要「太乾淨」,應該讓孩子有機會接觸自然界的微生物,但基本的衛生習慣還是需要注意的,因為這是保證寶寶健康的大前提。

3、勤洗手

餐前便後、出門後回家、接觸過鈔票或生鮮食物等之後,都需要及時洗手。

4、多開窗通風,保證無菸環境

二手菸對寶寶的健康危害非常大。

5、寶寶的餐具和大人的餐具要分開,不要嘴對嘴餵寶寶吃飯

大人口腔裡有很多細菌,而寶寶的免疫系統還不夠完善,共用餐具或嘴對嘴餵食很容易把細菌或病毒傳染給寶寶。

(圖/
寶寶的餐具和大人的餐具要分開,不要嘴對嘴餵寶寶吃飯。(示意圖非本人/翻攝自youtube

大J特別提醒

因為小D早產,我也有過一段有潔癖的經歷。但後來發現,這種過度保護,其實已經和寶寶是否早產無關,而是每個新手媽媽的心態問題。如今回頭來看,我特別想告訴各位媽媽,對於我家這樣一個弱小的寶寶,我在很多方面都沒有做到「太乾淨」,她也成長得越來越健康,正常的寶寶就更沒有問題了。父母的心態放鬆一些,對於寶寶成長會更有利,不是嗎?

作者|大J

100萬粉絲微信公眾號「大J小D」創始人 

大J,英文名Jessica,曾是知名外企的高級經理,經公司外派來到美國。女兒小D(英文名Dorothy)因為在媽媽子宮內受到感染,於第28週早產。為此,大J開始了全職媽媽的生活。

小D因為早產,在紐約有一個專業的醫生團隊來幫助她,包括兒科醫生、大運動復健師、精細動作復健師、餵養和語言復健師、認知老師和營養師。在跟醫生和復健師長期的接觸中,大J學到了很多科學的育兒知識,她將這些知識融會貫通後寫成文章,並促成微信公眾號「大J小D」的誕生以及本書《跟美國兒科醫生學育兒》的面世。

隨著小D不斷長大,大J的育兒重心轉移到性格塑造和早期教育方面,她不但跟著紐約的認知老師和幼稚園老師學習這方面知識,甚至重回校園,學習兒童早期教育,並寫成第二本著作《美國幼兒園原來這樣教》,廣受好評,成為許多家有2-6歲學齡前寶寶父母的早期教育寶典。

本文經授權轉自中國婦女出版社出版《跟美國兒科醫生學育兒(0~2歲)》(原標題:無菌環境對寶寶才是最好的嗎?)
責任編輯/蔡昀暻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