慎入》花光積蓄也要跟死人合影!19世紀一系列「藝術照片集」,帶你窺見那年代最濃戀屍情

2018-03-05 11:45

? 人氣

19世紀盛行與遺體合照。(圖/言人文化提供)

19世紀盛行與遺體合照。(圖/言人文化提供)

在台灣,人們對死亡仍然是忌諱的,如果全家人聚在一起與屍體來個大合照,估計會被認為是極度怪異和大不敬的行為吧。然而今天看來有點邪門的活人與死者合照,在 19 世紀維多利亞時期的西方中產階級圈子裡,可是相當流行的。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圖/言人文化提供)
(圖/言人文化提供)
(圖/言人文化提供)
現在的遺照是活著拍的,而 19 世紀人們是死了之後拍的遺照。(圖/言人文化提供)

這些照片通常在親人去世後不久拍攝,人們會將親人的遺體以特殊角度擺放好,好像正在安睡的樣子,再綴以花朵或玩具裝飾,或者利用支架支撐使其站立或坐起來,甚至在閉合的眼皮上畫上假眼,有時父母和兄弟姐妹也會一起拍個全家福。

(圖/言人文化提供)
這一家子死於疾病,屍體已經開始腐爛了。(圖/言人文化提供)
(圖/言人文化提供)
(圖/言人文化提供)

我想起了《小島驚魂》裡妮可·基曼翻著一本老相冊和女傭的對話:「看,他們睡得多安詳啊!」 「他們不是在睡覺,夫人,他們已經死了。」

遺體藝術攝影

其實早在 19 世紀初,人物肖像畫就在歐洲風靡一時,社會名流花大錢請畫家留住自己或家人的倩影。到了 1839 年銀版照相術出現,這項高大上的活動變得平民化,由此誕生了 「遺體藝術攝影」,老百姓能用更便宜快捷的方式,紀念逝去的摯愛。

(圖/言人文化提供)
在1880年,1元美金拍一張,也夠貴的,所以現在相片上看到的人像都是當年的有錢人。(圖/言人文化提供)
(圖/言人文化提供)
手足情誼,在外人看來他只是睡著了。(圖/言人文化提供)
(圖/言人文化提供)
(圖/言人文化提供)
(圖/言人文化提供)
(圖/言人文化提供)
(圖/言人文化提供)
(圖/言人文化提供)
(圖/言人文化提供)
這是一張展示如何讓死者站立拍照的說明圖,支架有點像我們現在使用的相機腳架,可以任意調節高度和角度。(圖/言人文化提供)
(圖/言人文化提供)
(圖/言人文化提供)

這些照片對美國文化而言稀疏平常,象徵哀悼與紀念的過程,在世的家人往往對擁有這類照片感到驕傲,會掛在家裡牆上,也會洗一些副本出來寄給親友留念。他們還會將照片收藏在項鏈的小墜飾盒子裡,或者像化妝鏡一樣隨身攜帶。

(圖/言人文化提供)
(圖/言人文化提供)

再後期,逼真性漸漸變得不那麼重要。照片中的主角甚至直接躺在棺木裡,被一堆參加葬禮的人圍在中間。

這真不是用來嚇人的,只能怪社會潮流

這類照片在維多利亞時代的拍攝率比其他類型照片都要高,尤其在美國,拍攝遺照更成了鼎盛一時的行業。那時正值工業革命後,急速都市化發展產生了不少疾病,鼠疫、斑疹、傷寒、霍亂並行,嬰兒及兒童死亡率極高,他們生前並沒有留下多少照片,於是這類遺照就成了家屬的一種寄托和唯一可以擁有的紀念物。

(圖/言人文化提供)
(圖/言人文化提供)
(圖/言人文化提供)
(圖/言人文化提供)
(圖/言人文化提供)
(圖/言人文化提供)

有人不怕邪,還專門收集這些照片

(圖/言人文化提供)
(圖/言人文化提供)

美國的眼科醫生兼歷史學家 Dr. Stanley Burns 伯恩斯博士,耗時近 40 年搜集了上百萬張照片,建成了全球最大的私人攝影博物館。在他數量驚人的收藏中,死亡相片占了很大比例。1990 年,他編輯了一本名為《靜默的靈魂:美國紀念攝影》的書,向世人呈現出維多利亞時代的人們如何留住逝去親人的容貌。

(圖/言人文化提供)
(圖/言人文化提供)

這些照片就是從伯恩斯博士的書中摘選的,那仿佛展現了另一個緯度的人性美。從側面反映出那個年代的人們對死亡一點不輕視,因為那時一個普通農戶每月收入區區幾美元,而拍一次與已故親人的合照,也許就花掉全家近半年的積蓄。

(圖/言人文化提供)
(圖/言人文化提供)

他又收集起了骷髏照

(圖/言人文化提供)
(圖/言人文化提供)

同樣是銀版照相術的出現,除了拍下生人與死者的合照,還記錄了當年科學家和學校解剖課堂裡的屍體和骷髏。伯恩斯博士當然沒閑著,就在今年,他將珍藏的 450 張關於屍體和骷髏的照片,編輯出版了一本新書《屍體、骷髏和人體骨骼:醫學照片與記錄》,何止一群老師學生圍著一具屍體在上課,還有學者抱著 「骷髏室友」 拍照寄給女朋友呢。

(圖/言人文化提供)
「親愛的,我這個好室友,你怎麼看。」這位學者 1908 年拍了這張照片做成明信片。(圖/言人文化提供)

他展示的照片包括早期的屍檢照和 X 光研究記錄,但也超出了傳統的屍檢、解剖和骨骼影像,反映出社會對於文化禁忌的態度轉變。

(圖/言人文化提供)
(圖/言人文化提供)
(圖/言人文化提供)
(圖/言人文化提供)
(圖/言人文化提供)
(圖/言人文化提供)


進入 20 世紀,拍照技術飛速發展,「遺照藝術攝影」 淡出視野,人們能輕易從日常照片中找到一張適合用作遺照的,就連 「死亡」 這個詞,大家也都選擇絕口不提。解剖室裡的屍體和骷髏,就像普通擺設,似乎提不起學生們更多的興趣。

(圖/言人文化提供)
(圖/言人文化提供)
(圖/言人文化提供)
(圖/言人文化提供)

但我卻是真切地從這些珍貴的老照片中,感受到昔日人們對於死亡的好奇和尊重。

向死而生,也是一門功課。

文/ 言人總編輯·說故事的人
本文、圖經授權轉載自言人文化(原標題:風格文化/《花光半輩積蓄,只為與屍體合影》19世紀流行的遺體藝術照)
責任編輯/鐘敏瑜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