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按:網路泡沫是21世紀初的重大股災,以科技股為重的那斯達克指數暴跌76.81%。網路泡沫是怎麼吹破的?除了投資人與科技公司的狂熱,聯準會的信貸政策也是幫凶。(相關案例:道瓊工業指數跌90%,經濟大蕭條為何爆發?)
跟之前的瘋狂事件一樣, 海曼.明斯基所提出的泡沫四大必要條件,此次也都存在:科技及財務置換、信貸易於取得、對過去教訓健忘以及將經得起時間考驗的評價原則棄而不顧。
要想解碼泡沫的咒語,我們就應該要檢視一下這個時代改變了所有事情的最大置換物─網際網路。網際網路是在 1969 年開始萌芽,當時美國國防部高等計畫研究署(Advanced Projects Research Agency)首度連結起四個「節點」 ─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UCLA)、加州大學聖塔芭芭拉分校(UC Santa Barbara)、猶他大學(University of Utah)和史丹福研究院(Stanford Research Institute)。這個新的「資訊高速公路」讓投資者頗感興趣,但它的初階版速度很慢,使用起來也相當困難,再加上個人電腦最初價錢昂貴,操作上也不夠靈活,因此在最初的二十年間並沒有給個人生活帶來什麼衝擊。最早的幾款網路應用如美國在線(AOL)、計算機服務(Compuserve)也沒有和更寬廣的網路連接起來,甚至於在後來接上以後,其作用也只是像一個圍了圍牆的花園,並無法直接去到自己範圍之外的網頁。
但到了 1990 年,整個情況終於開始改變。一位在跨瑞士-法國邊界歐洲核子研究組織(CERN)工作的電腦科學家提姆.勃勒斯-李(Tim Berners-Lee)發明了最初級的網路瀏覽器,並且很有先見之明的將之命名為全球資訊網(WorldWideWeb)。當時,他其實只是想把研究組織內錯綜複雜的電腦系統連結起來,結果等於是在無意之間,他竟然把全球都連結起來了,從而創造出攪亂整個金融市場的大轟動,也改變了每一個人的生活方式。
勃勒斯-李的第一個瀏覽器在一般的應用上需要太多專業技術,還好其他的電腦程式員,很快就做了各種簡化操作方面的改善。到了1993 年,伊利諾大學(University of Illinois)的國家超級電腦應用中心(National Center for Supercomputing Applications, NCSA)推出了名為馬賽克(Mosaic)、在微軟 Windows 環境下很易於安裝及使用的瀏覽器。當時是一位名為馬克.安德瑞辛(Marc Andreessen)的伊利諾大學學生帶領國家超級電腦應用中心的小組,他畢業之後搬遷往加州,然後開始跟一位名為吉姆.克拉克的電腦科學博士攜手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