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住需求是人類生存的基本要求,買房也是每個人人生都需要面對的問題。
再加上台灣房價暴漲的12年(2003~2014),賦予了地產金融投資的屬性,更是讓許許多多的人把買房這件事當做發財致富的手段和方法。
但是很多人只看到買房的正面效應,而忽視了購房以後的種種負擔和隱患,在買房致富的心理驅動下,很多人失去了理性和對自身的判斷,盲目跟風買房。
但這麼重大的財務投入和決策,一旦了做錯了絕對不是「吃後悔藥」所能解決的。
第1種人:特定年齡層的人
這樣的人,分為兩種:太年輕的和太老的。
如何定義適合買房的年紀?太年輕的,指不到25歲的年輕人,一般來說這個年齡要不還在大學讀書,要不就剛剛走上就業之路,如果家庭條件很好可以大力支持,甚至直接出資購買,倒也問題不大,買房不會造成太大負擔。
但是我們今天討論的,是自己買房的群體,指頭期款和每月房貸都要自己承擔的群體。一旦買房,就背負了固定的房貸,會讓年輕人在工作選擇和創業發展上,有形地受到約束和限制。
一般銀行也針對25歲以下的年輕人,界定為「償還風險高」的群體。所以這個年齡段的年輕人,更多的應該是把資源投到自身上,而不是被房屋所束縛。
而年紀大又如何定義?一般來說,是指45歲以上的群體,這群人若是首購,則不建議購房。銀行購屋貸款一般最長30年,原則上貸款人年齡+貸款年限必須≤70年(有些則為75),首先是銀行不會輕易放貸。
其次,一般情況,工作年限一般是65歲,跨過45歲以後,薪資性收入只剩20年了,還得是工作收入高度穩定的前提下,如果在45歲背上房貸,不僅會降低生活品質、加大生活壓力,未來的償還問題也會是一個問題。
在台灣,普普通通的中年人還是大多數,在45歲這個門檻上,正好是壓力最大的時候,千萬不要盲目跟風,讓買房成為壓垮生活的重壓。
第2種人:工作不穩定或沒有明確賺錢方式的人群
90後(80年次)的父母輩,最希望的是自己的孩子能進入穩定的企業或者事業單位。不能否認的是,我們所處的年代,已經沒有鐵飯碗這個詞了。一份工作幹一輩子的事,一輩子在一家公司的事,在80年次後身上已經不存在了。
工作不穩定並不是以個人意志所能決定的事,工作的不穩定意味著收入的不穩定,也加大了「斷頭」的風險。畢竟,房子是長期持續的支出,需要有一個明確的經濟來源來支持,也就是說要從個人具備「長期穩定收入能力」層面來考量。
文/胡偉良
責任編輯/焦家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