肅順當然不同意這樣的安排,和慈禧之間的衝突愈來愈嚴重。於是慈禧就聯絡為了處理英法聯軍諸事而留在北京、沒有到熱河的六王爺奕訢。因為偶然的因素,咸豐皇帝去世,皇權出現中斷、不確定狀況時,清朝出現了兩個權力中心,一個在熱河,一個在北京,提供了慈禧太后選擇與操控的機會。
祺祥政變與逼退恭親王的隱性政變
慈禧太后派了她最信任的宦官安德海,假裝和慈安太后的貼身宮女雙喜大吵一架,安德海因此被降等逐回北京,不得繼續留在熱河。安德海懷著祕密任務回到北京,透過總管內務府大臣寶鋆傳話,要奕訢趕往熱河。
奕訢以奔喪為名義,上摺要求前往熱河,卻被肅順為首的「贊襄大臣」們否決了。慈禧與慈安只好聯手介入發出密詔,以皇親宗室禮儀為由,終於讓奕訢得以啟程。
奕訢到了熱河後,慈禧要求單獨和奕訢見面,又被肅順以叔嫂戒防為理由拒絕。幾經折衝,才讓奕訢終於能和慈禧說話。慈禧後來再就禮儀問題和肅順商量。依照正式禮制,大行皇帝移靈時,小皇帝必須跟隨,而且從熱河到京師的路程上,每天都有繁複的儀節,才六歲的小孩恐怕吃不消,於是請求讓小皇帝不必緊隨。
肅順同意了。所以兩宮太后帶著小皇帝「由間道先行啟蹕」,「贊襄大臣」則分成兩組,一組隨小皇帝走,另一組─包括肅順在內─要照顧大行皇帝梓宮,在後面由大道回京。
慈禧太后利用先回到北京的幾天時間,和奕訢聯手,發動了「祺祥政變」,將政權從肅順等八大臣手中奪走,八大臣不是被賜死,就是被革職。今天即使是學歷史的,都很少人聽過「祺祥政變」這個說法,主要是「祺祥」這個詞在歷史上消失了。
「祺祥」是原訂的新年號。肅順在政變中失勢後,原先曾被肅順打壓過的大學士周祖培就上奏,檢討「祺祥」這個年號。他考據歷史上從來沒有哪位皇帝的年號用過「祺」字,而「祥」字也只出現過一次,那是南宋早夭、七歲就去世的少帝趙昺的年號。多麼不吉利!
取消了「祺祥」年號,軍機大臣另擬了「同治」為新年號。表面上說是「天下同於治」的意思,但實質上是配合當下情勢,由兩宮皇太后「同治」,或由慈禧太后與恭親王「同治」的局面,總都是貼切的,給予新政局合法性。
在政變中,恭親王奕訢的角色遠遠超過慈安太后,不過他的宗親身分卻給他帶來權力行使上的阻礙。一來,在血緣身分上,他是咸豐皇帝的親弟弟、同治皇帝的叔叔,也就是他是有資格當皇帝的。這樣的親近關係,使得他能夠凌駕肅順,將政權奪過來;但這樣的親近關係,也使得慈禧太后必然對他抱持著警戒,擔心他如果野心更大時,會想要自己當皇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