號稱可延年益壽、止咳化痰、助消化!威士忌以前竟是醫界萬靈丹?還被稱為「生命之水」!

2018-03-24 08:30

? 人氣

◊ 亨利八世休妻竟導致蒸餾技術外流民間

16世紀以前,蒸餾的技術和理論均掌握在教會僧侶手中,直到英王亨利八世為了休妻而與羅馬教皇反目,一怒之下推行宗教改革,並於1545年解散教廷在國內的修道院,自己成為英格蘭最高宗教領袖。在此種情形下,僧侶被迫離開修道院,他們除了釀酒技術之外一無所有,所以將製作啤酒及蒸餾技術拓展到民間。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另一方面,對於從事農作的農民來說,收成後的農作物原本不易保存,體積又大,運送到外地交易也不方便,有了蒸餾技術,便能將穀物轉化成更具經濟價值的烈酒,作為以物易物或繳交租稅等用途。

到了16、17世紀,蒸餾技術有長足的進步,散落的零星資料可以看出威士忌的演進,譬如1614年在Banffshire 教區進行審判,被控者自稱喝多了「aquavitie」才會私闖民宅;1618年某高地領主的喪禮中記載著「uiskie」的費用;1622年在某封私人信件中提到,來到Glenorchy的官員受到國王允許下最好的招待,因為「For they wantit not wine nor aquavite」。到17世紀末,蒸餾技術已傳至離島地區,不僅做到三次蒸餾,甚至還提高到四次。某位蓋爾領主Martin Martin 於1690年造訪蘇格蘭西北方的路易斯島(Lewis)時,記錄了他的發現:「島民製作多種烈酒,包括三次蒸餾、強而有力的Usquebough 或Aqua-vitae,以及四次蒸餾的Usqubough-baul。後者在嚐第一口時,可以喚醒身體所有的器官,2湯匙是最恰當的劑量,超過的話,即可能立刻停止呼吸並危及生命!」這些在漫長歷史中留下的蛛絲馬跡,讓歷史學家在鋪滿灰塵的長篇大卷中拿著放大鏡逐一翻找。

◊ 官方介入課稅迫使地下化,展開百年追逐

威士忌的興盛終於引起官方注意,當蘇格蘭與英格蘭、愛爾蘭於1644年爆發 「三國之戰」(Wars of the Three Kingdoms, 1644 ∼ 1651)時,蘇格蘭為籌措戰爭費用,議會通過了西歐有史以來第一個烈酒稅,稅額為每蘇格蘭品脫(略小於1/2加侖)徵收約合今日的13便士,英格蘭與威爾斯的酒稅也在1664年開始徵收,稅額為4便士/加侖,略低於蘇格蘭。

但無論多少,對農民而言,威士忌不過是農作副產品,當然不甘心繳稅,因此逐漸轉入地下,發展出各式各樣躲避查緝的方法,譬如躲到城鎮的邊緣、山區裡的山洞、湖中的小島,或者是藏在河裡的船上等等,讓查緝人員疲於奔命。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