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最後一個月的月中,面對越打越熱的房市,央行再次針對不動產放款使出選擇性信用貸款管制,看完內政部包含最多關三年的五重拳之後,緊縮貸款條件不僅媒體乏,連空方也乏了,許多人都在問,為何不論央行怎麼出手,都不如在1989年2月28日那次有效?
確實,在這當下,台灣在台商回流、科技升級加持下,扮演後疫情時代中的關鍵角色,因之迎來新的大時代,南部房市在過去一年暴漲超過三成。
這次不一樣
80年代的台灣,經濟表現搶眼,政治上剛宣布解嚴,開放黨禁與報禁,在經濟開放、熱錢流入、國民儲蓄率提高以及銀根寬鬆、利率創光復以來新低等因素下,北市房價在86~89年間兩年漲4倍,從每坪7.18萬元,漲到28.45萬元。
這樣看,是不是有些似曾相識?不過,相較於過去,這一次有幾個不大一樣。
首先,是經驗不同。1989年的選擇性信用管制是首次出手,民間沒有經驗,加上當時政經環境保守,其針對金融機構承作「空地放款」及「投資公司」採取選擇性信用管制,強制限定金融機構土地貸款成數及期限,並對投資公司放款總餘額則以當年2月底帳列餘額為基準,不得增加等規定,劍指不動產業的上游銀根,當時資金籌措管道不多,效果自然明顯;反觀央行從2010年之後上路的多次管制,民間自有因應之道,也讓效果受到限制。
其次,是環境不同,當時房貸利率在7~8%,國民所得僅8300美元,相較於目前1.5%以下水準,國民所得已破3萬美元,環境已經大不相同,加上近幾年從大陸台商等海外回台資金轉進,《境外資金匯回管理運用及課稅條例》施行第一年期間,便已吸引總金額2,166億元申請回台,手上現金多到足以解套貸款的大鱷比比皆是,也影響了政策效果。
此外,1989年央行宣布選擇性信用管制前,行政院已要求金融業節制不動產融資、短期土地轉讓加重課稅、指定地價高漲監視區域,擴大土地供給等;管制後,還遇到1990年波灣戰爭爆發,台股從當年2月的12000點一路殺至當年10月的2500點。
根據卓輝華《房市激盪50年》一書指出,1990年的房地產住宅市場,平均跌幅約在三成,利率提高許多屋主紛紛斷頭,甚至傳出周轉困難,在此同時又剛剛好遇到1991年政府公布全面實施容積率,建商為搶照,造成北市以外地區供給量暴增,埋下房地產連續12年低迷的因子。
天時、地利、人和促使打房成功
從時間軸分析,80年代的打房成功並非純粹靠著選擇性信用管制一招見效,而是天時、地利與人和的結果;對現在的央行來說,面對的是更大的資金浪潮,升息固然是策略之一,偏偏升息過快怕被套利,過度操作又怕把好不容易請回來的資金趕走,加上社群媒體興盛,訊息傳遞快速的今日,民間應變快速,處理起來就更不簡單。
不過,資金潮不可逆,除了抑制房市過熱外,政府要注意的莫過於貧富差距過大衍生的社會不安,不僅是民眾的居住問題,社會安全網也得更為周全,避免相對剝奪感造成社會動盪不安。
對一般民眾來說,在台灣史上最多的資金浪潮下,身處其中該做的,或許已經不再是期待政府做些什麼,反而是對自己的身家多下功夫,無論股市或房市,都找出適合自己的安身策略,才是亂世之中的處世之道。
作者介紹|徐佳馨
住商不動產企劃研究室資深經理,著有《房市專家教你買一間會賺錢的房子》、《30堂千萬房產課》。
責任編輯/林彥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