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厝建築知多少?護龍、銃眼、劍獅、過水亭等23種特色一次看懂,講出來長輩都佩服你

2022-02-01 10:00

? 人氣

台灣最初的古厝建築延續了閩粵移民的風格,從隘門到石敢當等設計,皆展現了傳統文化的樣貌。(圖/取自準建築人手札網站Forgemind ArchiMedia@flickr)

台灣最初的古厝建築延續了閩粵移民的風格,從隘門到石敢當等設計,皆展現了傳統文化的樣貌。(圖/取自準建築人手札網站Forgemind ArchiMedia@flickr)

宅院內外的空間設計主要是為了滿足家庭生活的需求,內部通常依照主從與長幼有序的倫理觀念來配置,以中軸線為主,正廳最為尊貴,故愈靠近正廳的房間地位愈高,而左邊(龍邊)比右邊(虎邊)大。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間」為衡量建築面寬的基本單位,每兩根柱或兩面牆身之間的距離為一「間」。居最中者稱「明間」,明間兩側稱「次間」,再向外稱「梢間」與「盡間」。

「間」多為奇數,如一、三、五、七、九、十一開間。院落規模的深度則以「落」或「進」稱之。例如,正立面第一組建築稱為第一落(進),其前院稱外埕,其後院稱內埕或天井,第二組建築則稱為第二落(進)……,依此類推。

古厝的空間配置

門樓:前埕外另建的獨立屋舍,有的設二樓,門樓兩側與圍牆相連。

(圖/取自Wikipedia)
桃園蘆竹德馨堂的門樓。(圖/取自Wikipedia)

水池:位於住宅前方,通常為半月形,除了風水的考量外,主要為防火、防禦、供水、調節氣候與養魚之用。

埕及天井:又稱「庭院」、「中庭」或「天井」,為屋舍之前或屋舍內所圍成的空地。內埕與天井是各廳房的光源,也是家居的重要活動空間。埕分內外,用途不同。外埕通常是曬稻、晾衣或農事工作的空間;內埕的私密性較高,多半是婦女操持家事或家人生活起居的地方。

門廳:為宅第的門面。院落的第一進通常會設門廳,供主人接待賓客之用。

正廳:又稱「正堂」,為民居建築組群的主體,位於正身中央的明間,是祭祀祖先、供奉神明以及接待賓客之處,裝飾較講究,也是全宅空間最高敞的一間。客籍人將廳稱為「堂」。

護龍:閩南人習稱「伸手」、「護室」、「室仔」、「間仔」,客籍人稱「橫屋」,金門人則稱「櫸頭」,位於正身左右,與正身呈垂直之長條房屋。

房間:位於正身兩側或護龍間內,主要作為起居或寢室之用。

廚房:俗稱「灶腳」,通常位於屋後側或邊間,可兼為用餐處。

步口廊:位於正廳或護龍屋簷下的走廊,為串連合院的半戶外環狀廊道。(參上頁圖)

軒亭:外島地區習稱「抱廈」,為正廳前出抬樑式構架的屋簷,突顯正廳的重要性,亦是良好舒適的遮蔭處。(參47頁圖)

過水廊:有稱「過水亭」,為聯繫正廳與護室之間的廊道,多見於多院落式的民宅內。若有隔牆,則稱為「過水廳」。

防禦設施

昔時墾拓,不但漢人時常與原住民發生衝突,漳、泉、客等漢人族群之間也常為爭奪土地而械鬥,再加上治安欠佳、盜匪出沒,同籍移民唯有彼此結社並互相機動支援求生存,私人宅第建屋時亦特別加強防禦設施,以抵擋攻擊、防範入侵。另外,除了防禦可見的敵人之外,對看不見的無形世界,如神鬼邪祟等無法解釋的現象,以及大自然的災害等,亦都需要防禦,因此居民設置各式辟邪物來撫慰恐懼無助的人心。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