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寒」,意謂天氣寒冷到極點,是二十四節氣中最後一個節氣,為一年中陰陽轉換的重要時機,代表冬季即將結束,準備進入生機盎然的春季了。中醫認為「冬不藏精,春必病溫」,意即提醒在此節氣應該好好調養身體、養精蓄銳、鞏固體內的陽氣,春天才不會受到病邪入侵。尤其,冬天對於有心腦血管疾病和呼吸系統疾病的患者,以及腸胃功能不佳患者宜養生,以及腎虛患者,適合吃山藥、桂圓,助補腎調和脾胃。
大寒節氣容易好發「心腦血管」及「關節病變」疾病
俗話說:「大寒大寒,防風禦寒」,在「大寒」時節要注意防風防寒,衣著(尤其帽子和圍巾)要隨著氣溫的變化隨時增減。吳宛容中醫師表示,有心腦血管疾病和呼吸系統疾病的患者,在「大寒」節氣應儘量避免在清晨和晚上出門,以防晝夜溫差較大,引起疾病發作。中醫認為,寒氣容易損傷人體的陽氣,人體內的血液得溫則易於流動,得寒就容易停滯。天氣寒冷會使人體血管中的血液流動不暢,甚至引起瘀血阻滯,從而加劇心腦血管疾病的發作機率,也會使身體的筋骨緊繃,引起疼痛和僵硬。
「大寒」時期宜「平補」,不宜「大補」;腎虛者別錯過最後機會
冬季也是補腎的最佳時候,腎虛的人還來得及在「大寒」節氣趕上補腎。補腎,首先要了解自己是腎陽虛,還是腎陰不足,如果常感覺畏寒、腰膝酸冷、帶下稀多或夜尿多、月經不規則或量少,則是屬於「腎陽氣虛」,可多食用桂圓、黑芝麻、核桃、黑豆、羊肉等。如果有失眠盜汗,口乾咽燥,腰膝酸軟,月經過少或崩漏的現象,是屬於「腎陰不足」,可多食用山藥、黑木耳、白木耳、蓮子、百合等。
吳宛容中醫師表示,寒冷會使胃腸引起功能失調,出現消化性潰瘍、胃腸道發炎、消化不良等現象,尤其是冬天人們貪食火鍋補品,以為這樣能祛除寒氣,卻不知這樣過多地攝入高脂肪、高熱量的食物,更容易引起腸胃疾病。因此,大寒期間飲食要有節制,切忌暴飲暴食。
大寒時的進補量應逐漸減少,以順應季節的變化,調整為「平補」的方式,適當選擇一些甘味的食物來調和脾胃、補養氣血,像是山藥、南瓜、馬鈴薯、白蘿蔔、紅棗、桂圓、香菇等,並酌量加入有升散性質的食物,如香菜、芥菜、青蔥、生薑等溫散風寒的食物,可防禦風寒的侵擾。
此外,大寒這時候如果體質陽氣偏盛、易便祕和上火的人群,注意更不要刻意進補,要逐漸開始向清淡飲食轉變。大寒節氣飲食宜從薑母鴨、羊肉爐、十全大補湯轉為「白蘿蔔燉牛肉」,或用「白蘿蔔羊肉湯」,或「何首烏雞湯」等平補飲食較適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