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陽能電池不是「電池」,碳權也不是「權」!專家揪綠能的錯誤觀念,多數人都搞錯了

2022-03-22 11:53

? 人氣

第二種碳權:自願性市場中的減量額度,也可稱碳信用

這裡的碳權,英文叫做credit,是減量額度,也可稱碳信用,代表的是認證過的減量成效。這裡能創造的碳權空間,當然比強制性市場當然大上許多。在金融市場上,信用當然是可以拿來交易的東西,但金融市場處理的信用主要是債信,賭的是發行者借錢到底會不會準時還錢,這是非常明確的賭局。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碳的減量額度就麻煩許多。因為目前取得減量信用額度,都是個別減量專案接受不同核證單位評估而來,這些不同的核證單位基本有三種:聯合國、國際獨立機構、以及各國或地方的主管機關,在不同核證單位的相異規範下,專案計算的減量可信度、品質,甚至減量效果的永久性都可能有差異。所以在自願性市場的碳權,到現在都沒有看到金融業者打包成散戶可買的ETF。

我們之前文章講過,一個東西能否金融商品化必須要符合兩大底層邏輯,一是可以標準化,並取得國際公信力;二有足夠的參與者,才能提供持續的流動性。雖然在2021年,自願性市場的碳權規模已經成長到十億美元左右,但如果這個市場的碳權都只是需求者買來之後就直接用來抵消排放量、不再轉售,而沒讓這些碳權持續在市場上不斷地轉手,沒有流動性,那麼金融市場的工具就很難引入這個機制。套用金融市場的術語來說,就是只有初級市場,而無次級市場,這樣的東西很難拿來設計更多的衍生性金融商品。

所以回過頭來,碳權應該叫什麼名字?不管是叫排放額度,或是減量額度,你可能還是覺得叫碳權比較吸金。

要我說,碳權改為「碳憑證」或「碳許可」會更精準一些,因為它比較像是一個標章或憑證,有點像是綠電憑證。不過名字不是能否金融商品化的重點。舉例而言,綠電憑證當初設計時就說它未來將成為金融商品,因為綠電的可信度比碳權更高,很多國家都已經有綠電交易平台,而且綠電憑證在不同區域的價格差異也沒像碳權這麼大,但我們至今仍很難看到用綠電憑證包裝出來的金融商品。

到這裡,我們已經建立碳權不是股權的概念,也比較能用憑證或許可的概念去想像碳權,下一篇,我們將開始講什麼是碳交易。

作者介紹|柯忠昇

從小只會用數字看世界,而後順理成章成為專業交易員,沉浸在各種金融商品交易十餘年,習慣每天盯著四台電腦與八個螢幕的高壓生活。中年某日因一碗泡麵頓悟,從一個熱衷短線交易的操盤人,轉型做產業長期投資人,希望投資的結果不只滿足荷包,也能改變世界。目前擔任臺灣以色列投資合作中心TXI Center共同創辦人、TXI私募股權基金經理人及綠學院綠色帶路人。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綠學院(原標題:碳權不是「權」!碳權最大的問題是取錯名字了!)

責任編輯/邱劭霽

喜歡這篇文章嗎?

綠學院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