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特羅姆作為一個極熱愛古典文藝的創業家——事實上,他也喜歡攝影,Instagram的第一款濾鏡X-Pro II就是出自於他的手——對Instagram的要求與定義很簡單:呈現生活體驗、文藝交流之地、簡潔的介面,這成為Instagram快速成長的關鍵,更讓祖克柏(Mark Zuckerberg,臉書創辦人)感到壓力。
2012年的臉書,正在為上市大張旗鼓得準備;2012年的臉書,也已經不是單純連接校園生活的社群軟體了。
祖克柏強調「快速行動、打破陳規」、「用數據說話」和「強調成長」的經營風格,顯然與斯特羅姆喜歡「優質體驗」與「簡潔」的個性截然不同。也許2018年斯特羅姆離開臉書的結果,是命中註定的。
剛剛加入臉書的Instagram,雖然成長快速,卻還不成氣候,使用人數才近1億人左右,不到臉書的十分之一,為了證明自己值10億美元,所以「成長」就是當前的首要任務。不同於臉書注重個人與好友的社群網絡,Instagram專注於「名人」,無論是真正的明星還是在Instagram上面分享優質內容的素人,只要你分享的生活美照符合官方美學,都有機會受到Instagram官方帳號的幫忙,讓你得到更多曝光、被更多人追蹤——換句話說,Instagram官方很在乎那些被選中的網紅使用Instagram的感受。
還記得我那時候使用Instagram,也對他簡單的操作介面和步驟感到舒適,卻也為了只能用方形的相片苦惱,但是斯特羅姆其實是別有用心:就像是推特(Twitter)會限制發文字數一樣,如果限制了大家的相片範圍,那肯定可以激發大家的創意。事實證明,這奏效了,大家開始以前所未有的視窗觀看生活周遭的一草一木、一光一影,彷彿所有的事物都可以是美的;就算真的不美,我們還可以套上濾鏡。對了,甚至連蘋果的iPhone都特別推出了方形的攝影模式。
日常開始被我們以奇觀的眼光來審視。如果不夠美好,那不值得放上Instagram。
從分享自己,變成相互競爭
我用照片經營帳號大概是2016年的事情了吧,那年正好換成現在的紫色-粉紅色-橘色漸層色Logo,Instagram的使用者也已經來到5億人。喔,對了,那年「限時動態」這個功能也出現在大家的貼文上面了。
距離臉書給的目標完成一半了,但是對祖克柏來說,這還不夠快,Instagram卻持續採取相同的成長策略:維持社群上的優質體驗、簡潔的介面,以及打好與明星或被官方選中網紅的關係。這是斯特羅姆的堅持。